穿越千年的音乐盛宴 到三星堆看中原乐器文物展

2019-07-31 17:27: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31日,“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在三星堆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精选河南出土和征集的自远古至近代音乐文物精品172件/套,除了陶埙、龙纹石磬、特镈、灰陶尊上倒立俑等各个时代的代表性音乐文物之外,还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的贾湖骨笛也在本次展览中重磅亮相。

开幕式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受邀带来“历史的回响──音乐考古复原专题展演”,钟磬鼓瑟、管箫琴笙,传承千年的华美乐章,再次为世人奏响,引得阵阵掌声。

“展览主题出自《礼记•乐记》,意为纯正的声音感发人心,和洽共鸣而产生美妙和谐的音乐。同时,展题也可读作‘和乐(lè)天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祝福天下和气致祥、其乐融融。”三星堆博物馆党组书记、常务副馆长朱家可解读道。

本次展览精选河南出土和征集的自远古至近代音乐文物精品172件/套,展品包括陶埙、龙纹石磬、特镈、灰陶尊上倒立俑、彩绘坐部伎乐女俑、吹笙引凤画像砖、三彩听琴图枕、“飞泉漱玉”蕉叶式琴等各个时代的代表性音乐文物。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的贾湖骨笛也在本次展览中重磅亮相。

整体展线以时间为序,分为“古拙质朴的精神之花──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钟鼓之乐与吴歈蔡讴──周秦音乐”、“歌舞大曲与竽瑟狂会──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的音乐”、“宫廷燕乐与市集新音──隋唐至明清的音乐”四大展区,勾勒出中国音乐几千年来起承转合的辉煌图景,彰显中华文明鲜活的生命力与“和乐天下”的中国音乐精神。

为了让广大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本次音乐文物展特别采用了“有声展”的形式,将琳琅满目的古代乐器与音乐图像以及复原影像、拟古乐曲相结合,并推出虚拟现实(VR)展和电子语音导览、“大乐署升职记”互动游戏等线上资源,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一场穿越时空的“视听盛宴”。

“本次特展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川、豫博物馆的馆际交流,有效提升了藏品利用率,切实践行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同时,今年也是三星堆发现90周年,本展览是作为纪念三星堆发现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当前,“三星堆”作为四川向世界展示天府魅力的“三九大”三张名片之一,给我们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朱家可说,下一步我们将在着力构建三星堆古蜀文化传习传承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三星堆古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力争推出更多有深度、有意义、有温度、有情怀的特展,守望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此次“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从7月31日将一直持续至10月31日,展览地点为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临展厅。

附:此次展览部分文物简介>>>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笛以鹤类尺骨钻孔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骨管上的等分符号表明笛孔系经计算而钻成。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红陶鼓

红陶鼓: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59年河南临汝大张遗址出土。造型为束腰尖底,其口缘环饰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下腹部设一小圆孔,便于声音流动。此器经复原蒙皮后,拍击振动充分,声音洪亮,与今木鼓类似,说明此类陶器具有音乐功能。或认为此器为瓮棺,用于盛殓婴儿尸体,腹部小孔系供灵魂出入;或认为存在一器多用的可能。

△编钟

编钟: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93年河南新郑金城路祭祀坑出土。1993年以来,河南新郑陆续出土窖藏编钟十余组共260多枚,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二十件钮钟和四件镈钟,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动听,能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进步。其悬挂、演奏方法为推究湮灭已久的“郑声”之乐律特征和风格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乐舞杂技俑

乐舞杂技俑: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1953年河南洛阳市烧沟23号汉墓出土。汉代乐舞百戏集歌舞、器乐、杂技、幻术、武术及俳优、角抵、驯兽等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强且趣味盎然的艺术表演方式。其歌舞、杂戏、音乐等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这组陶俑含吹埙、抚琴、击鼓、歌唱等乐俑及杂技俑、舞蹈俑、俳优俑等,造型大气洒脱而生动传神,可谓汉代百戏的精彩缩影。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