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成都举行,四川脱贫攻坚战目前进展如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川又取得了哪些成就?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脱贫攻坚办主任、省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降初在现场介绍了目前我省脱贫攻坚具体“战况”。并与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一起,回答记者提问。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很多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都是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特征突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目前,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至1.1%。贫困县从88个减少到38个,贫困村从11501个减少到1782个。
降初介绍,四川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集结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最强总攻,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2016-2018年,在国家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被列为综合评价好的省份之一。突出成就主要体现为“四个最”。
减贫进度历史上最快
我省打出“3+10+N”组合拳,层层组建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持续发力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加快脱贫进程。2013年底,全省有贫困县8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贫困村11501个,贫困发生率9.6%。到2018年底,贫困县减少到38个,贫困村减少到1782个,贫困人口减少到71万,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实施期间年均脱贫人数70万的1.57倍,打破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格局。今年底,全省除凉山州外其余20个市(州)的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再过一年时间,我省就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千百年梦想,这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扶贫开发史上一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脱贫成效历史上最好
我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严格对照现行扶贫标准,因人因户落实“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
今年6-8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全覆盖、拉网式的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全省累计303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99.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每年400余万人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118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275万贫困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深度贫困堡垒加速攻克,坚持聚焦主战场、主阵地,量身定制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彝区“十项扶贫工程”、17条特殊政策。针对凉山州特殊贫困问题,专门制定34条特殊政策和16条工作措施,3年新增资金超过200亿元;从全省选派5700多名干部实行“一县一队”综合帮扶工作。通过持续帮扶,藏区彝区整体性贫困得到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藏区贫困发生率从23.6%下降至8%。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瞄准脱贫发展瓶颈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12.3万公里,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1227万平方米,对7568个贫困村实施电网改造,11308个贫困村通光纤,有效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问题,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培训贫困群众1400多万人次。创办“一村一幼”教学点4888个,全面推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探索推广了“村民积分制管理”“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等扶贫扶志模式,开展了“脱贫攻坚奖”“脱贫榜样”评树活动,引导带动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可以说,这几年扶贫的深度、广度、精度前所未有,深层次、全方位解决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贫困问题,贫困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最多,获得感提升最快。
帮扶力量历史上最强
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把手”高位推动,“一盘棋”狠抓落实,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格局。各行业部门分战线组织推动,人大、政协、纪委、军队、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积极参与。全面加强社会扶贫动员,推动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我省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23个中央单位和370个省级单位开展定点扶贫,7.5万户民企和商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结对帮扶数量全国第一。精准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帮扶、驻村扶贫,为88个贫困县选派1名挂职扶贫副书记,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实现“五个一”帮扶、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实现“三个一”帮扶全覆盖,全省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这样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前所未有,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样强劲的帮扶力量历史空前,有效锻炼了党员干部,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制度体系历史上最优
坚持法治化、制度化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对象识别上,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资金投入上,创新建立了财政金融互动机制、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近年来,共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27亿元,若干扶贫专项共投入各类资金5000亿元。脱贫退出上,分县、村、户明确了脱贫退出的标准和程序,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制。稳定脱贫上,农村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两线合一”,创新构建起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率先对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监督考核上,颁布实施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民主党派监督制度,制定了脱贫攻坚“1+3”考核办法,深入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这一整套系统化、严密化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措施落实、政策落实,有效解决了贫困对象“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了扶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四川实践、四川方案。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