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风貌与人情,每座城市又因为带有独特的闪光点,而同别的城市区分开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透过十几张老照片,回看一座坐落在天府之国的宜居之都──成都。
IFS古迹广场的玻璃地板下,埋藏着跨越前年的唐宋江南街馆的街坊遗址;以大面积落地玻璃幕墙为主体的太古里商圈,隔壁就是玄奘受戒的大慈寺;将总府路当做对称轴,左手边的太古里代表了成都时尚潮流,右岸的书院街则是离繁华不远的安逸闲适;东郊记忆的前身,则是红光电子管厂的旧址……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赋予了成都别具一格、深厚而内敛的文化底蕴;而那些新兴而别具一格的地标建筑,则为成都延续着时尚新潮、青春活力的气息。
看着如今飞速发展的成都,或许你会好奇,如果将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动,曾经的成都,模样究竟几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时间大概是世界上最残忍而又毫不留情的存在了。昨日之日不可重新,昔年往事难以再追,还好有老照片记住了一切。一张张老照片,传递的不仅是个人感情,更是记录着成都这座城市的变化。
昔年的成都风貌彼时已无法亲眼见证,但还好有老照片的存在,能够窥得一二,能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这座熟稔而又亲切的城市。
这里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府南河,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锦江。
王维爱它的春色:“大罗天上神仙客,濯锦江头花柳春。”
李白在三峡怀念的是它:”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在中国,几乎每座城都有一条自己专属的母亲河。就像黄浦江之于上海、珠江之于广州,对于成都来说,府南河就是母亲河。
千百年来,成都之所以如此富庶与市井,闲逸与自在,都离不开这一条生生不息,孕育着千百万人的天府之河。这条有着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河流,承载了太多过往。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门大桥,在很久之前,它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迎恩桥。
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整片成都市区被划分成了四块区域,也有了以后“东穷北乱,西贵南富”的说法。
然而曾经的北门,却是成都的“门面”。钦差官员入蜀,必过迎恩桥,而北门迎恩楼更是专门用来接带京官大员。
(上世纪50年代的北门大桥)
而现在,出了北站扑面而来的荷花池,一片熙攘。
但恰巧就是看起来并不算赏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专属于成都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抽丝剥茧之下,你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成都。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前的成都老皇城内,和皇城相对应的,还有少城和大城。
成都老皇城,就在现在的天府广场那一片。因为以前是明代蜀王府所在,所以至少从明代开始,成都的老百姓就开始管那里叫做“皇城”了。
仔细观察现在天府广场的位置,你会发现在它的四周围绕着东御街、西御街、东御河沿街、西御河沿街、西华门街、东华门街...其中种种,颇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
清初重建成都城时,并未恢复旧有明代皇城之建筑,而是在其旧址上修建了四川贡院,以作科举之用。
随着满清八旗驻军在少城地区的进驻与土木营造,成都最终正式形成了二江环抱、三城(少城、皇城、大城)相套、龟城走向的独特之城市格局。
这里是1956年的成都东大街,也是9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的地方。
“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凡是大绸缎铺,大匹头铺,大首饰铺,大皮货铺,以及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货,全都在东大街。所以在南北两门相距九里三分的成都城内,东大街真可成为首街。”近代作家李劼人先生曾经如此描述过东大街。
彼时这里虽未高楼林立,但人群依旧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街道两旁挤满了各种铺子,汽车和自行车在宽阔的街道上穿梭,已是繁华初现的样子。
这里是1962年的红旗剧场,它的前身,是老成都的智育电影院,是当年成都最洋气的地方。
上个世纪60年代,智育电影院被改建成了红旗剧场,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红旗剧场才华丽转身,有了如今的王府井百货商场。
(上个世纪90年代 成都王府井天桥)
也不知道上了年纪的那一辈人在王府井百货商场购物时,会不会想起儿时曾在这儿看过的精彩节目呢?
这里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门车站,在2000年前是金牛区重要的公交和长途客运枢纽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曾经车水马龙的客运场站已经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只留下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让人还能感受到昔日的光景。
这里是70年代的水碾河街道,然而那水那碾,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徒留一个名字。
上个世纪50年代,过点将台后便能遇见一片农田,一条约七八米宽的河流,从密林中蜿蜒地穿出,流向水碾处,溅起浪花后,最后投入锦江的怀抱。
昔日的水碾就在不远处。一座青瓦房建在河沟上,河中有木制的大水轮,两边还各有两个小转轮在流水的冲击下,不停地转动,带动着石磨水碾,碾声和涛声混合,很远也能听到。
上世纪60年代,这里开始新建东郊工业区,在浩浩汤汤的工业化车轮的挤压之下,水碾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鞠躬谢幕之后,被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工厂和建筑。
这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锦江大桥一角,这座位于市中心著名的大桥,是为中轴线人民南路组成部分。
拍摄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轻柔而温暖地洒在这片土地上,为它镀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阳光正暖,微风不燥,这也许就是生活本来应有的样子。
关于锦江大桥,还有一些趣闻。锦江大桥桥墩上雕有龙头神兽,名叫“蚣蝮”,又叫避水兽。
(上个世纪80年代 锦江大桥)
蚣蝮寓意四方平安之意,水性非常好,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古人相信,它会调节水量,可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
这里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成都国营百货大楼,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一度成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给当时成都人带来极大便利的百货大楼,位于人民南路与东御街交汇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寸土寸金。
没过多久,新的百货大楼拔地而起,足足5层的百货大楼成为人们争相前往购物的场所,成为老成都人的一段特别记忆,盐市口商圈的地位近百年无可撼动。
这里是1997年的天府广场,也是当时逢年过节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从照片上看,当时的天府广场已经能称得上C位出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五彩斑斓的广告牌,颇有年代感的巨大气球和充气拱门,都在诉说着那一段繁华的往事。
1951年新修人民南路,宽敞处称人民南路广场,1997年扩建后,改称天府广场。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寥寥几张照片,根本不足以描绘出成都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脚步。在这些被具象化的时刻里,有一蔬一食的市井生活,有城市变迁的雕栏玉砌,更有时代奔流的大江大河。
照片成了时间的记录者,也成了回忆的传播者。从9月28日起,成都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联合天府新区,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以及“东进”主战场龙泉驿区、简阳市、金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将在太古广场、宽窄巷子、@世界数码广场、华侨城欢乐谷外广场,以及金堂县万达广场、龙泉驿区政务中心广场、驿马河公园等多个地点,以“盛世礼赞·住建追梦”系列主题,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都住建成就展,欢迎观众朋友前去观展。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成都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