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对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指明了具体方向和路径。
发展目标有啥?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合理布局、绿色发展,园区引领、联农带农,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茶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到202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涉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3万亿元。
到2022年,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到3700亿元、3900亿元、1000亿元、3000亿元、1000亿元、1800亿元、1200亿元、3900亿元、1200亿元以上,川酒产业规模达到3800亿元以上。
产业如何布局?
《意见》明确,生产区域布局、产业链布局、园区布局,作为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3个基本方向。
生产区域布局。如川粮油布局在90个粮食主产县、48个油菜大县。川猪布局在81个生猪重点县。川茶布局在30个茶叶重点县。川菜布局在45个蔬菜重点县、30个花椒重点县、20个辣椒重点县。川酒布局在18个酿酒专用粮重点县。
产业链布局。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配套建设县级良种繁育场。就近建设与产业基地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依托工业园区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配套建设烘干冷链物流设施。
园区布局。构建国家级到县级的农业园区梯次发展体系,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等30个以上,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个以上,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以上。
重点任务有哪些?
《意见》提出,建优产业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知名品牌等9项重点任务。
如建优产业基地。坚持“旱涝保收、宜机作业”标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00万亩以上。实施“川字号”农产品优质生产基地建设行动,推进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新建和改造粮油基地1000万亩、经济作物基地1000万亩。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基地和园区,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发展品种专用、生产定制、产销对路的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达到2.2∶1。
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纳入省级知名产品品牌目录重点培育,建设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推动成立四川品牌发展联盟,推广和运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按程序申报设立四川省人民政府粮食生产“稻香杯”丰收奖。
产业主体如何带动?
《意见》明确,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健全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4条具体举措。
如突出园区示范引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主导产业鲜明、设施装备先进,产业链条完整、新业态发展良好,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示范作用,引领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户以上,新增认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户以上。
政策如何倾斜?
《意见》强调,我省将在财政、金融、用地、人才4个层面,保障现代农业“10+3”产业的顺利推进。
如强化财政支持。建立市县多投入、省级多补助的激励机制,引导市县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确定重点任务。深入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放管服”改革,充分赋予县级自主权,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园区,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强化金融服务。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实施“川农贷”工程。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为“10+3”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县域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考核、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
组织如何领导?
建立“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州)抓县、县管园”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机制,省级层面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和有关省领导负责分产业推进,市级层面由市(州)负责同志分县(市、区)抓“10+3”产业培育,县级层面实行“园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园长。
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建立“10+3”产业培育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10+3”产业培育工作实行严格考核。探索建立涉农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激励机制。(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