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深秋的巴山大峡谷,常常细雨飘飞。然而,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却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建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立足川东、走出四川、放眼全国,始终坚持把旅游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开发扶贫”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东部巴山大峡谷为龙头景区、西部乡村休闲圈、南部康养度假圈、北部文化体验圈、中部生态观光圈为配套景区的“一区四圈”全域旅游新格局,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产业助增收”的山区旅游脱贫新路子。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就是其中的典型。该项目也是“精准扶贫”号角吹响后,全国最早启动的文旅扶贫开发项目。景区突出“既要好看更要好玩”的理念,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规划,总规划面积575.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98.3平方公里,由溪口湖生态观光区、巴人谷民俗休闲区、罗盘顶养生养心区、桃溪谷体验度假区“四大板块”组成,并精心做好“文化、运动、康养、亲水”四篇体验大文章,以生态观光、滑雪场、巴文化大型情景史诗剧《梦回巴国》等74个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为支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岭脊峰丛观景平台、中国最适宜的避暑康养胜地、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滑雪场和全国巴文化高地,最终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规模最大的文旅扶贫示范区。
那么,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什么?经过31个月的建设,景区一期工程于2018年8月28日正式开园。景区从开园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85亿元,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探索出的“七大脱贫模式”,直接带动片区9.1万余名贫困人口、102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奔康,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是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正在成为文化旅游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今年33岁的于涛此前长年在成都、达州、云南等地打工。随着景区建设加快,他于去年5月回到家乡,开起了“于氏吊锅楼”土家特色餐馆,到去年底仅仅7个月营业收入就达48万余元。于涛感叹。“家乡的发展不仅让他挣到了钱,更重要的是照顾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很感恩党和政府改变了他的生活水平,下一步,他将会帮助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像于涛这样因旅游而致富的民众在宣汉还有很多。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宣汉县在文旅扶贫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相继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6个,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和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渡口巴人风情小镇、马渡民歌小镇等一批文旅小镇已全面建成,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管理中心荣获“金熊猫”奖先进集体,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