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进展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出席并主持会议。
发布会上,河北省滦平县县委副书记、县长于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四川省广元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袁明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主任张丰忠,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前河刘村“第一书记”赵宪阳分别从市、县、村及医院介绍了健康促进助力脱贫攻坚的具体做法,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李为民介绍了发挥医院作用助力三年攻坚行动的做法和经验。他说,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在中国西南的国家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坚持“科学订计、分类指导、按需施策”的原则,在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中以“三个聚焦”为着力点,谋方略、出真招、见实效,初步探索出一套提高贫困地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的科学长效机制。
一、 聚焦地域需求,“一域一措”精准发力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医院结合不同地区居民的普遍健康问题和需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例如,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交通伤、高坠伤等骨科创伤多发。医院精准帮扶马边县人民医院创立首个三级学科—骨科,围绕创伤急救开展14项区域新诊疗技术,使70%以上的骨伤患者在县医院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甘孜州石渠县是包虫病患病率超过12%的偏远高海拔藏区,针对这一地方病,组建了肝脏外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等15位专家的肝包虫病多学科团队,定期赴石渠开展筛查诊治和防治培训,包虫病手术从2008年仅20台次增长至2018年近600台次/年,并通过“在线+在位”两种模式为当地培养了可以独立完成复杂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医护团队,使90%的包虫病患者治疗不出州,打造了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包虫病防治的“华西模式”。
二、 聚焦能力提升,培养基层“健康卫士”
在为贫困地区“输血”的同时,积极提升其“造血”能力,将基层医院打造成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针对马边县域内医疗水平薄弱的现状,医院选派院长、副院长、学科专家长期驻点马边县人民医院,以技术指导、管理培训、人才培养的“组合拳”进行学科帮扶;通过“请上来、走下去”的“双组团”模式进行临床适宜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支群众高度信任、“带不走的队伍”。在短短两年间医院开创了10余项新诊疗技术、打造3个四川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最终让这所有着75年历史的县级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成为马边彝乡群众最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健康卫士”。另外,我们在积极参与健康扶贫的同时,也向对口帮扶地区派驻了驻村干部,为村民服务。
三、 聚焦体系构建,打造健康促进“四梁八柱”
针对当地多发疾病,建立以提高覆盖率和有效率为目标的规范化防治体系,让疾病干预和健康教育真正进乡村、入家庭、到个人。在凉山州昭觉县,通过派驻挂职副院长、多学科专家团队驻点帮扶和行政后勤重点保障等方式,建立起适合当地艾滋病防治的“三级组织、五位一体”的综合帮扶工作模式。在全省医疗机构率先建立艾滋病“个案管理”,充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失访率;建立村—乡—县—州—省五级管理和培训体系,通过“在线+在位”方式对各级机构开展规范性防治培训。短短2年时间,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治疗覆盖率由39%提升至89%,抗病毒治疗有效率由71%提升至86%,母婴传播率由7.12%降低至4.43%。此外,为了进一步巩固昭觉地区艾滋病防控的成果,四川大学组建了艾滋病防控的综合研究平台,华西医院也将成立“华西-昭觉艾滋病研究所”,这些强有力的举措将继续推动对昭觉地区的帮扶工作。
下一步,继续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健康促进工作,为健康扶贫积极贡献“华西智慧”和“华西力量”。
袁明胜介绍了开展“健康细胞”建设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情况 。近年来,广元市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健康委《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要求,以“阻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为目的,以“提升家庭整体健康素养、改善健康生活条件、强化医疗保障水平”为核心,全面开展了以“健康家庭”“健康村”创建和健康明白人培养为抓手的“健康细胞”建设,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截至2019年10月,全市已有248个乡镇卫生院、739个贫困村卫生室全部达标,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创建健康村494个、健康家庭68872个,培养健康明白人14.4万人,农村群众发病率明显降低,健康素养普遍提升。 健康细胞,就是健康家庭和健康村。健康家庭标准就是“四好五有”,“四好”就是习惯好、身体好、环境好、家风好,“五有”就是每个家庭有健康明白人、有签约医生服务、有应急小药箱、有健康劳动力、有无公害种养殖业。健康村的标准是“六个好”,就是健康教育开展好、健康家庭创建好、医疗卫生服务好、环境卫生整治好、绿色产业发展好、村风民俗形成好。
健康细胞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建立四大工作机制进行推动。
一是党政主导。由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落实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每年初制定年度创建方案,实施目标管理。各县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创建实施主体,形成了县、乡镇、村组和家庭“四级共建”的创建机制。
二是行业牵头。由卫生健康部门综合协调,制定创建标准,开展业务指导,实施考核评估和表扬命名授牌。整合市县乡(镇)村四级医疗人员组建了健康服务团队开展上门服务,实现了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和科学治疗。
三是部门协作。坚持把健康家庭、健康村创建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厕所革命、医疗服务、文明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统筹推进,有效整合医保、民政、财政、残联等部门资金资源,形成完整的、可持久的贫困医疗救助机制。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全市各县区还建立了农村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救助基金,有效阻击农村困难群众患重特大疾病经济陷入困境而致贫、返贫,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四是群众参与。群众是健康细胞建设的主体,群众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创建成效,我们引导和支持各县区开办健康知识大讲堂,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努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健康明白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健康细胞建设中的获得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