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西部幼教论坛在成都举行,名园长名校长现场支招“幼小衔接”

2019-11-12 10:20: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小学到底该怎么选?”、“读公立还是读私立?”、“幼小衔接究竟上不上?”“学区房又是什么房......?”11月8-10日,2019第七届西部幼教论坛在成都举行,作为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都新闻广播携手西部幼教论坛、熊猫家长会、元迪早期教育研究院、成都《慢成长》杂志同期举办了“2020幼升小成都教育专家高峰论坛”,多位名园长、名校长、教育专家和家长代表等共话科学入学准备,支招“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

“超前教育是不是有必要?”、“三年级魔咒的原因是啥?”、“幼小衔接是不是等于提前学......?”现场,在成都新闻广播教育节目制片人、《校长公开课》、《闫芳问升学》栏目主创闫芳等的主持下,成都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霖、机关三幼园长高翔、成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夏英、成都天立学校执行校长严寒、天府七小校长周宏燕、成都天立幼儿园园长张晓雅等就幼小教育的特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专业的交流和探讨。知名公众号成都学区房作者、成都学区百科创始人刘昕(笔名“溜爸”)就什么是学区房等疑惑进行了解答。

站在人生的长河来看幼小衔接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机关三幼园长高翔表示,应站在人生的长河来看待幼小衔接。“我们只有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育小孩。”高园长认为,到什么年龄进行什么教育,这才是遵循教育规律。现场,她从心理、生活、学习三个方面对幼小衔接要做的准备进行了阐述。

在生活方面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倾听能力和专注能力。心理方面要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让孩子熟悉校园,减少距离感,增强入学愿望。她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了”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名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等,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非常光荣,很自豪。

“阅读是孩子真正自主学习的开始,阅读能力的形成,意味着孩子可以自由地进入未知的世界。”高园长认为,幼小衔接要重视阅读,学会阅读,要做孩子阅读的引路人,让孩子喜欢阅读,让孩子读有所思,读有所得。现场,高园长还给家长们推荐了四本绘本书,《不一样的卡梅拉》、《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豌豆》、《昆虫记》。

适应小学,幼儿阶段需要构建这些学习品质

现场,成都市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夏英从“了解幼小衔接”、“认识学习品质”、“幼儿阶段学习品质构建路径”分享了适应小学,幼儿阶段需要构建的学习品质。她表示,幼小教育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并列举了芬兰、美国的幼小衔接经验。

“幼儿阶段需要构建好奇、主动、专注、坚持、合作的学习,从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入学适应能力。”夏书记表示,从幼儿园教育来说,主要是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家校共育来说,主要为有意培养、坚持一贯和积极鼓励;从资源链接来说,主要有走进小学、走进自然、走进社区等。

夏书记表示,幼儿园需要了解小学、了解学习的发生,了解儿童特点,关注幼儿学习品质各维度的发展,整合幼儿的教学、生活与游戏,加强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学习品质发展,提高幼儿入学准备水平,让儿童的学习终身受益。

幼小衔接,主要责任在小学而非幼儿园

“幼小衔接的主要责任在小学而非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内容重在SEL和品格培养”、“幼小衔接需要尊重规律的专业支持而非凭经验”,成都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起始教育研究院院长杨霖表示,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小学化(分科、系统、讲授、知识记忆),要回到主题、综合化、生活化、情景化和探究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上,回到《指南》目标上来。

现场,杨院长解读了中国起始教育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并列举了中国起始教育研究院针对教师和家长历年来所开展的小幼衔接培训情况。对于幼升小如何选校的问题,杨院长表示,坚持就近入学,量力而行。

回归本质,回归儿童的立场

“回归本质,回归儿童的立场”、“在天府七小,我们坚持零起点教学”、“学区房,不是一个规定的概念,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天立实行幼小一体化,我们这样读懂孩子......”主题演讲结束后,现场,成都天立学校执行校长严寒、天府七小校长周宏燕、成都学区百科创始人“溜爸”、成都天立幼儿园园长张晓雅等各位教育专家,还分别就家长代表们所关心的热点升学话题和教育话题进行了专业的交流和解答,其精彩的观点和见解赢得了与会家长们的热烈掌声。

“怎样才能让孩子既能赢在起跑线,又不输在终点?”、“明年小升初真的将会是百分百公民同摇吗?”、“幼升小又该如何提前选校、准备......?”2019第七届西部幼教论坛之“2020幼升小成都教育专家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关于升学的话题还会继续备受关注。到底如何才能满足每位孩子、每位家长的求学心愿,从回归的“人”的本质来看,拼搏的不仅仅是热情,还需要更加长远的理性考量,以及多方共商共谋的合赢。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肖锋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