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手上手上剪刀灵巧地飞舞。仅仅五分钟,一张漂亮精美的剪纸作品就在剪纸大师何小铿手中完成了。五分钟,一张红纸就完成了和剪刀的融合,实现了交融后的涅槃。
这一幕,发生在11月10日下午四点“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何作霖剪纸艺术馆。在何小铿的身边,还有十几个正在全神贯注剪纸的人,他们有来自于仪陇医院的护士、乡镇职员、学校教师,小学生,甚至还有失地农民。
何小铿之父何作霖是四川仪陇民间工艺美术家。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一生倾力于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多年来扎根农村,走乡串户,挖掘出民间剪纸艺人张素碧老太娘,专家称之为“国宝”。他把仪陇剪纸技艺传播到全县中小学校,培育了一大批剪纸新秀和少儿剪纸群体,解决仪陇剪纸后继乏人的问题,让仪陇剪纸艺术良好的有效地发展。
“当前,仪陇县正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要有人传承下去。让非物质文化为名县的创建提供硬支撑。”仪陇县宏德中学教美术的吴压男老师也是剪纸艺术爱好者。今天是周末,她过来跟着何作霖的儿子何小铿学习。她告诉记者,学校开了剪纸艺术兴趣班,报名学习的学生有好几十个,兴趣都很高。
1959年国家文化部举办《全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何作霖创作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红苕》等作品代表川北地区参展,并由主办方专门组织赴东欧等国巡展。这更加激励他为川北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雄心,广泛收集了地地道道的川北民间剪纸数百件,特别是清代川北“花样”近百件,进行整理、研究、归档;数十年如一日,精心设计制作了“雨林剪纸四绝”:“火烩剪纸”、“剪纸藏书票”、“书法剪纸”、“肖像剪纸”。
值得称道的是,何作霖的剪纸完全凭空构思,纸上不做任何勾勒。剪刀的锋刃在纸上滑向哪里,哪里就诞生出艺术的结晶。
在何作霖剪纸艺术馆,记者看到,馆内三个展区共展存剪作品600件剪纸精品,时间跨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今天,每件作品都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特色和它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细看发现,600件剪纸精品里,人物肖像剪纸里有领袖人物肖像(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等名人肖像。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剪纸作品;清代的川北“花样”剪纸;剪纸藏书票则在方寸之间通过奇巧的构思、严谨的雕刻、鲜明的设色,容万情寓意于微物,抒警句名言于方寸以民间剪纸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个版块含有火烩剪纸:作品能呈现出离奇、古朴、调合的赭褐色冰纹图像和肌理,烧烫过程中的随机性、偶然性、一次性,让作品独具一格、难以复制,具有民间剪纸的特性美、金石艺术的残缺美、水墨画的韵律美;撕纸:作品产生一种原生态的造型功能和生命力,形成了“凝重、质朴、大气”的独特风格;书法和绘画相结合剪纸:利用一些象形字、会意字把剪纸与书法艺术横向融合,将剪纸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使人们从中得到新的启迪。加上传统的戏剧脸谱造像、皮影造像、民族妇女头饰造像、川剧名丑陈全波造像,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
“ 剪纸就是一把刀,一张纸,剪出心中的美丽。”已经剪纸45年的何小铿告诉记者,剪纸在内容和题材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
“通过剪纸,会对孩子的美术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家长和孩子们感悟中华文化之美。”吴压男说。
戚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郭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