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模样 又是成都

2019-11-26 09:22:00   成都日报

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优化创新的创业环境;绵延增长的天府绿道;不断提升的城市吸引力……这里是成都,这里对“幸福”有着不断地追寻

这座城市真正深入人心的魅力,是身边点滴变化中所能体会到的持续浸润的幸福感──

■这是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赋能”的成都

■这是正高品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以“高颜值”和“人情味”让城市充满幸福感的成都

■这是正高效能推进社会治理,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的成都

■这是在新时代下,对“幸福”有着不断创新、努力追寻的成都

共计12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连续11年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榜首──幸福,成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的傲人名片。

正如主办方代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王啟广所说,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或许是一份城市机会清单;或许是家门口一条可夜跑的绿道;或许是一座推窗可见雪山的阳台;又或许是一个15分钟即能步行解决生活所需的便利生活圈……每一位身在成都的奋斗者,心尖都有一方温暖的归宿──给一份稳稳的幸福,是对他们最暖心的褒奖。

自获得感伊始──

2018年,成都迎来城市格局“千年之变”。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新时代成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初来乍到,便能感受这座城市的平等和善意。两年前,成都正式发布了“人才新政”,其中包含了人才落户、安居、高层次人才扶持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截至目前,成都全市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累计落户人数已突破30万人,平均每天约500人选择落户成都。哪怕还未来得及落户,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成都作为奋斗的首选地:今年1-10月,成都全市新增初次参保的非成都户籍人员72.39万人中,35岁以下56.11万人,占比77.51%。

人才的机遇,企业同样拥有。今年3月26日,成都全国首创发布第一批《城市机会清单》,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公园城市、创新创业等10个应用场景,发布了七大类共450条供需信息。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打造更宽阔的事业平台和成长空间,成都给予市民的每一份获得感都令人振奋,充满希望。

用满足感生活──

在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颁奖现场,新华社副社长严文斌表示,幸福城市是居民个人幸福的基础,幸福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城市生活中,最直截的幸福,往往源于便捷的配套与服务,或是希望就近就有学校和医院,或是希望衣食住行方便不操心……在幸福城市评选中,发展成果能更好为人民共享的城市,群众的参与度就很高,得票率也更高。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人民,成都提出要让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事,尽可能在15分钟步行半径圈里解决。也正是基于此,成都从2017年开始启动中心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中心城区将在三年内新建8大类、18项,共计2557项公共服务设施。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就开工了1603个项目,这里面有学校类项目319个,商业服务类140个,社区服务类379个,医疗卫生类140个……2019年,成都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6所,新增学位12.5万个。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在这座城市丰富着市民的生活。

今年6月,成都城市音乐厅建成投用,在这里,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戏剧、戏曲、芭蕾舞等各种舞台艺术形式均可完美演绎。

能在家门口入学就医,可全天候购物健身……市民在成都得到的满足感伸手可触,实惠省心。

以幸福感浸润──

城市的核心是人。据严文斌介绍,纵观这几年的获奖城市,都注重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之路,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成都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生产和生活有机联结,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这些实践表明,一座高质量幸福之城,要以科学的‘幸福感’指标体系引领科学的城市规划。”他认为,城市之所以“幸福”,不是少数指标表现亮眼,而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指标协同推进,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精细化治理为关键抓手,把公园城市作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加快推进天府绿道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生态环保工作,以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役,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保障;把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关键抓手,不断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幸福更可感知。

这里有天府绿道──截至目前,全市天府绿道累计建成已逾3000公里,初步形成了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共植入了2098个文旅体设施。

这里有精细治理──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2018年,成都“创新探索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项目入选“2018年民生示范工程”并获得第一名。今年10月,成都发布《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打造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七大场景”,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乡社区发展和治理双轮驱动、同频共振。

这里更懂得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国际接轨,将国际化从城市形态向本底转移──成都已经制定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3年内将分类建成45个产业服务型、文化教育型、商旅生态型、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群落,全面打造国际化生活城市。

【专家大咖看“幸福”成都】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 王啟广

数据印证成都“骨子里的幸福感”

作为成都的“老朋友”,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王啟广今年曾三次到成都调研,印象深刻。他表示,今年成都市除了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以外,还多了两个最有荣誉性的奖项:“城市吸引力最强市”和“幸福就业强市”。“我们把城市吸引力这项单项奖发给成都,更加诠释了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磁性在大数据里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佐证。”

关于就业环境的评价,王啟广坦言,就业有幸福就业和压力就业之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成都的就业幸福感很强,更多年轻人也愿意到成都来打拼天下,因此,组委会毫无悬念地把‘幸福就业强市’单项奖颁给了成都。”

“成都人的幸福感是从骨子里发出来的。”调查考核过很多城市,唯有成都这座城市让王啟广感到非常惬意放松:“这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生活美学,也是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 熊辉

大数据反馈成都宜居宜业

不仅仅依靠线下调研,采用大数据分析来评测城市幸福度,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主任熊辉通过不断变化的数据看到了各个城市幸福指数的提升。“跟去年相比,今年我们的数据更加丰富。”据熊辉介绍,今年幸福城市大数据分析运用了非常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甚至做到了精细的区域画像和人群画像,包括用到了很多城市知识图谱和图像识别技术。熊辉以人脸识别来比喻城市的变化:“我们通过遥感卫星地图识别出绿化带增长、湖泊面积等自然生态资源每一年的变化,这对城市而言,是个令人欣喜的改变。”

在大数据分析中,根据幸福城市9大指数指标下的100多个细分指数全方位展示,城市就如同做了全方位的“体检”,真实而清晰地反映出城市的“健康”状况。“通过互联网百度地图的数据,我们能知晓用户是否乐意到成都购物消费、旅游休闲、就业定居等,这些数据都是对成都生活品质和城市吸引力的最佳证明。”熊辉坦言,成都的指数反馈如同他对这座城市的亲身感知──城市吸引力和生活品质非常好,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记者 陈瑾 本报摄影部供图 制图 申娟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