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截止2018年底,四川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62.5万人,占比21.13%,比全国高3.25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而随着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基于此现状,11月25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养老服务工作代表专题视察在成都举行,20余名人大代表走进了成都市锦江区孝慈苑、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养老驿站和四川省养老实训示范基地。他们的评价如何?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提了哪些建议?

人大代表视察三大点位 看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孝慈苑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域高端养老综合体,拥有床位400余张。在这里,餐厅、康体活动中心、手工室、休息按摩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棋牌室、理发室等功能活动区一应俱全。机构还延伸服务到周边社区,为居家长者提供便捷的居家配餐、助餐服务。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里,不仅入住有四川的老人,还有来自新疆、西藏、兰州等地的老人,养老需求大,入住率高。

奎星楼嵌入式养老驿站则是由郫都区政府投资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专业照护与康养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运作,并引进了来自北京的专业团队运营。代表咨询发现,该驿站还率先开展了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照护。

而位于崇州的四川省养老实训示范基地是民政厅根据相关要求从2012年开始筹建的,集养老、医疗、康复、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实训示范机构。基地总建筑面积超六万平米,养老实训示范床位1390 张。人大代表们在现场看到,目前,其一期工程已竣工验收,预计于2020年开始投用。

聚焦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
在参观完奎星楼养老服务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后,省人大代表贾卿告诉记者,他感觉非常高兴。因为这里的养老服务不仅拥有良好的设施设备,而且服务专业。贾卿咨询该社区人员发现,奎星楼养老服务社区专门引进了一家来自北京的专业养老服务团队,嵌入各类服务功能。除了能为自理、半自理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文化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外,还能为社区老人提供延伸性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居家上门养老服务。

省人大代表闫登成则把目光聚焦到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上。
他建议,基于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要尽快加强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同时他认为,职业化一定要有标准,并且这个标准应该与专业服务人员的资质、技能等级和薪酬直接挂钩。

聚焦医养结合难点痛点
“医养结合其实在许多养老机构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省人大代表闫登成表示,医养结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出发点和目的,让医疗和养老真正深入融合,最大程度减少群众的不必要负担,提供最便利的服务。

“医养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的确是眼下养老服务工作中‘难点’,还须在医保政策支撑上进一步突破。”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邓为在座谈会上交流表示,医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数据在动,人不动”,通过打通关节、利用技术等手段让群众获得最大的使用便利、资金保障和福利享受。
聚焦养老模式多样化
养老模式的创新拓展是省人大代表邓永东在视察中关注的重点。他认为,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的模式也应该是多元的。“比如特困老人、烈属、军属、失能群体等,这一类老人可以通过政府兜底的方式优先得到保障。”他说:“居家养老也应该和社区养老结合,由机构专业人员为居家养老提供上门服务”。同时,他表示,养老服务的一个重点在于场地提供,因此他建议,政府要在规划之时就做好政策引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良性发展。

省人大代表贾卿的另一个身份是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党委书记,他告诉记者,在宝山村有500多个老人,占比超过当地人口的20%。宝山村通过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养老保障,每月发放保障金。“这也是我们的一种养老保障模式,我们同时也在探索智慧养老,希望能为当地老人提供更多更贴近他们需求的服务。”
民政厅领导表示,“下一步,四川将聚焦“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职责定位,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努力将四川打造成西部养老服务高地、全国养老服务示范省。”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委主任委员郑树全在人大代表专题视察四川养老服务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当代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养老服务需求,着力推动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他也强调,要凝聚各方合力,共同为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谋对策、强支撑。特别要在加大养老投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