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8日,“第二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高峰论坛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现场,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揭牌,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吕京教授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指标体系:理念 原则 方案”的学术报告。来自国内外数所大学校长、学者及研究生2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据了解,“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全球治理能力及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社情和民情为目标,旨在以高起点、国际化的视野,充分利用四川师范大学地处成都的优势,建设一个学科融合,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功能、国际合作为一体的跨界、跨学科、综合性、创新型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在未来,努力建成国际舆情研究高端平台,构建集“资政、咨商”功能于一体的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为国际热点地区、热点事件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影响作出科学客观预测,服务于国家战略、地方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
吕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践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特点。
吕京指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发生个别国家阻扰或脱离实际盲目推进、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有鉴于此,非常必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需要的国际机制、国际平台、国际制度等支撑条件展开研究,并对构建进程进行细化、量化,创建操作性强的量化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测评,发挥大数据分析和资源汇集优势,开展常态化检测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调动各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此外,据吕京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题组分为理论研讨组和数据实操组。一级指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准,分为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等五个方面,每一个一级指标就是一个课题组,由该领域知名学者担任首席专家。一级指标体系下设N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N个三级指标及备注构成。选取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权数确定,尽可能统筹各国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相关因素。
吕京表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进行评测的目的,不是在于评价目前各国或者地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标”程度的高低与否,更主要是“引导、帮助被评价国家或地区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状态,不是孤立存在和静止不动的。因此,在确立各项评价指标时,既要能综合地反映出比原有水平的明显进步与全面发展,又要保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目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动态评价系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