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永陵博物馆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首部国乐观念剧《伎乐·24》将于2020年1月19日在四川大剧院开启全国公演成都首站。今日该剧正式开票。该剧以“二十四伎乐”浮雕石刻为蓝本复原了大唐时期歌舞升平的盛世之景,让古蜀乐音越过千年奏响。国乐观念剧《伎乐·24》代表着成都音乐的根源和成都城市包容的气质。这部“成都造”剧目是“成都风味”、“成都风格”,更是“成都风范”。《伎乐·24》将让存在于永陵石刻上的“二十四伎乐”在沉睡千年之后重新奏响,走进剧场。这不仅是一出单纯的国乐观念剧,更是成都音乐文化的多元表达。据悉,演出只是国乐观念剧《伎乐·24》制作团队的一个方面,该团队正在做的是“国乐+”概念,让国乐“+”游戏产业、旅游产业、文创产业等。《伎乐·24》通过舞台形式作为一个支点,着力打造一个完整的IP产业链。
打造了一个“成都造”团队
据了解,公演版《伎乐·24》以一位现代女子(红衣女子)为了让沉默千年的“二十四伎乐”再度奏响为切入点穿越时空,在不同维度和空间分别与“道者”、“妃”、“将”、“王”不断地相遇,不断地擦肩而过为线索,在不断找寻的过程中,终于看到“二十四伎乐”再度奏响然而却瞬间消散的过程。
制作方打造了一个“成都造”团队──作曲家吴军、肖超,参与演奏的团队天姿国乐乐团,《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的演员张珈铭,古风圈原创音乐人小时姑娘,这些成都籍演艺人员都在剧中出演角色。通过演绎再现盛世王朝,将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观感。成都著名的艺术家叶瑞琨,董津金,《国家宝藏》复原造型师、成都的非遗传承人,搭起了一个50人的团队,将绘画艺术,复原妆容设计及舞台艺术呈现结合,重塑传统经典。新中式美学诠释着东方之美,与乐舞融为一体,飘散为梦幻仙境。
制作人吴彦霖说,“人物的复原上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考古报告,也参考了一些历代大家的艺术作品。从人物的妆容到服饰,小到一枚吊坠,我们都是一笔一笔勾画出来,反复琢磨。既要遵循时代的背景,又要结合现代的审美。成都被誉为汉服第一城,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很多,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成都的文化。”她说,该团队将把《伎乐·24》通过舞台形式作为一个支点,着力打造一个完整的IP产业链,让国乐“+”游戏产业、旅游产业、文创产业。
总导演周文军带你看懂国乐观念剧
早在3年前,就有了张艺谋导演的《对话·寓言2047》观念演出,演出邀请周文军先生做了三季的制作人。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不同在于有了剧情,有时间线,所以叫做观念剧,观念剧前面多加了“国乐”,“国乐”是一个中国符号,文化符号,而成都永陵所体现出来的“二十四伎乐”浮雕石刻图,所反映的正是传统文化──歌、舞、乐的文化符号。
总导演周文军说,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特色首先是其地域特色:成都特色、四川特色;其次,民乐升级为国乐的特色。制作团队为成都的音乐、四川的音乐和中国的音乐找到了它的“根”、找到一个“源点”,“虽然它不是最远的那个点,但是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点了。”
《伎乐·24》作为“国乐观念剧”,其“国乐”是重要元素,2020公演版在乐器上增加了某种“对话”:制作团队增加了合成器,合成器是现代科技,将传统音乐和科技相结合。合成器发出的声音不是常规的音乐,是很重要的一个舞台“角儿”,它所发出的声音,是生长,是鸟叫、流水、雨声、风声、水声,宇宙声……是真实乐器不能发出来的“乐音”以外的声音。剧目中“红衣女子”作为特点元素,是代表着现代人的符号;舞台下有合成器,作为现代科技,两者有了结合──用这种方式增加了整部剧的观念性。“我们在时间里擦肩而过,又在时间中寻找”,这是剧的主旨和关键词。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产生了时间的延续,空间的延展。而延续延展的过程是从古典、从远古,到现在,到未来。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首次将国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剧目演出。
《伎乐•24》 “复原”“二十四伎乐”
在国乐观念剧《伎乐·24》的演出中,几乎完整“复原”了“二十四伎乐”图中的所有乐器──原上海民族乐器厂的技术总监沈正国带领的团队用时两年,不仅仿制了“二十四伎乐”图中的全部乐器,还仿制了唐乐器中的3种绝版乐器:唐尺八、五弦琵琶和阮咸。
制作方介绍,王建墓石棺上所刻24伎乐持23件乐器(共20种),其中打击乐就有10种,占据一半之多,分别为拍板、正鼓、和鼓、齐鼓、毛员鼓、答腊鼓、羯鼓、鞉牢鸡娄鼓、铜钹,这并非常规的唐朝宫廷伎乐编制,很可能是因为行伍出身的王建喜欢听鼓乐、军乐的原因。不仅如此,“二十四伎乐”石刻中的其它乐器,例如觱篥、笛、篪、笙、箫、贝,也很适合在军乐中采用;而吹叶,是用桔柚叶子或芦叶卷曲为乐器,行军途中随处可以摘取,声音清亮悠长,可消忧解闷,也是行旅生涯中的良伴。
制作方表示,乐器的仿制不仅是对材料和工艺非常考究,前期查询资料也是一个浩繁的工作,“我们查阅了很多古籍,包括宋代陈旸编纂的《乐书》、唐代崔令钦撰写《教坊记》等,但这些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天姿国乐团长唐文婷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正国想到了日本正仓院,那里保存有大量的唐代乐器。最终耗时两年,沈正国带领团队结合永陵石雕以及日本正仓院的唐乐器实物及技术资料,为原本只存在于雕刻里的乐器赋予了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公演版国乐观念剧《伎乐·24》对舞蹈进行了全新编排,以史料为基础,还原了《胡旋舞》和《霓裳羽衣》,将盛世大唐的风姿重现在观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