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汇》第一季第3期开讲!给父母上了一堂高效“陪伴课”

2019-12-29 16:13: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作为父母,该如何有效陪伴孩子?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保持什么样的距离、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是当下许多家庭在亲子关系上面临的困惑。12月28日,由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主办的《教育故事汇》第一季第3期,聚焦“陪伴者”,邀请了4位讲述者。通过讲述他们亲身经历过、亲眼观察到的“陪伴”故事,从职场妈妈、二胎爸爸、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专家等不同身份、不同角度,为现场听众给出了有关“陪伴”的“答案”。

据了解,教育故事汇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四川教育报刊社联合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倾情打造的一档原创教育演讲视频类栏目,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精彩的教育故事。第一季已成功举办两期,先后围绕“提灯者”和“创变者”的主题,邀请到包括一线教师、资深教育者、教育创新者、家长、学生等8位讲述者分享自己和教育的故事,以视频方式传播,让教育和故事发生“碰撞”。

职场妈妈的“十二时辰”

第一位讲述者Tina是一名企业高管,四川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有了孩子这十几年,是她的职业上升期,繁忙的职场妈妈如何平衡职业上升与照顾、教育孩子?她如何做到在有限时间里,坚持全家一起参与自行车比赛、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等等,各自挑战着自己的极限?Tina说,因为陪伴孩子,父母才能发现原来自己有这样强的延展性。

从孩子一岁多开始,Tina一家的周末就是全家一起“玩”,捏彩泥、做手工、折纸、骑车、溜冰、爬山、游泳、滑雪...... 骑行龙泉山往返80公里、黄龙溪往返90多公里、蒲江往返190公里。一家人运动越“玩”越“大”,本来完全不知道铁人三项的Tina,因为一次“乌龙事件”,给全家报名参加了金堂国际铁人三项赛。此后,儿子连续5年参加金堂铁人三项比赛,为了陪伴他,Tina也成了运动妈妈。“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孩子也让大人有了延展性。感谢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因为孩子,我们也成为了不一样的自己,我们不断成长和突破,从陪伴者变成了参与者。”

“如果你问我,真的没有焦虑的东西吗?其实有。我焦虑的是,我的孩子13岁了,他是否还保有一颗好奇心愿意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Tina说。

突破传统观念中的“父亲角色”

第二位讲述者李卫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6年前,李卫国辞掉高薪工作,将重心放在家庭。转变的契机源于李卫国的疑惑:“带孩子很难吗”,带着这份疑问,基于对妻子和孩子的爱,他与妻子进行角色互换,由此走上育儿之路。

李卫国认为,这段“痛并快乐着”的经历是自己对妻子的一次理解、对传统观念中“父亲角色”的一次突破,也是对新时代家庭“父亲角色”一次探索。

“有个奇怪现象,爸爸去哪了?”李卫国说,以前自己参加育儿课程学习时,很少看到别的爸爸,几乎都是妈妈们参加,都说爸爸在忙,好不容易遇到个爸爸,都是被老婆强迫来的?李卫国认为,要想培养好孩子,父母必须学习通过孩子的行为理解其背后的心理需要。他发现孩子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孤独,二是无聊。“孩子的心理问题多因孤独而起,孩子闯祸多从无聊而来。”同时,要让孩子内心有力量,就要尊重孩子,降低父亲权威影响,和孩子平等对话。

作为爸爸,李卫国用6年全身心的陪伴当作给两个女儿人生最好的礼物。他认为,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不可能完全模仿别人,但作为父亲可以努力去改变。“当你的观念真正改变时,你的时间自然就来了。” 

每个人都是失落一角的圆

第三位讲述者卞蓉,是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2006年,卞蓉从普校到特校工作,13年的特殊教育经历,她看到了许多特殊孩子家庭的故事。这些孩子的父母充满焦虑与无奈,他们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在卞蓉看来,父母的陪伴对于特殊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她现场分享了一群特殊父母如何优质陪伴的故事。

2013年夏天,一个自闭症学生的母亲告诉卞蓉,她要带孩子回趟老家,这是她第一次带孩子回老家。2010年,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到青羊特校一年级报到、陪读。她不会开车,每天早上便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到校上课。她从公司白领,变成专职陪护的妈妈,但这位妈妈从没有怨天尤人。

这位妈妈和很多家长一起,在班级开展了家长联盟活动,他们除了参加陪护培训,还积极参与家长心理团体辅导、亲子活动和志愿者融合活动。这位妈妈也活跃起来,积极分享带孩子康复的心得,协助老师组织班级活动,成为了班级的家长理事。“10年了,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回老家了!”从一个人默默承受巨大的压力,到和大家一起带着孩子积极参加、组织各项活动,这位妈妈阳光起来,孩子也成长了。卞蓉说,自己身边这样的事例有许多,“只有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希望。家长和学校一样,是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通道。”

其实不仅是特殊儿童,卞蓉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失落一角的圆,希望能够找到自己失落的那一角,成为完善的自我。孩子生而有着潜能和不足,在适合的教育支持下,他会成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更完善的自我。

“亲密有间”的距离在哪里?

第四位讲述者巨红琳是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始人。巨红琳本身是一对双胞胎儿子的妈妈,因育儿困惑踏入心理咨询领域,却意外地打开一个新世界,不仅儿子发展得很好,她自己也炼就了家庭教育的“十八般武艺”。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15年来,她服务了数百个家庭。
巨红琳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伤害。“爱太少是严厉,爱太多又变成控制,父母和孩子‘亲密有间’的距离在哪里?”她以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三个关键词──尺度、关系和平衡。

巨红琳说,这十多年里,她从时间和空间上给自己和孩子设置了“隔离带”,让孩子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从被迫学习中挣脱出来,将在户外活动中获得的自信慢慢迁移到学习中。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巨红琳认为,当一个孩子成为家庭的重心,孩子不一定会觉得很幸福。关系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的来源,如果夫妻关系不好,我们自然会把期待投注到孩子身上,向孩子索取支持和成就感,这时,爱就变成了控制。孩子会感到不堪重负,各种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冒出来了。

“60分妈妈的效率大于100分妈妈的效率。”巨红琳在分享中说到,家长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当妈妈感觉到身心疲惫的时候,是不可能给孩子很好的照顾,她建议妈妈并不需要做到100分,只要做到60分即可,把剩下的40分,用到其它领域,自己洋溢出的积极阳光、充盈丰满的生活状态,孩子也会很幸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