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典型事迹 记者探访三台县如何打赢生猪产能“保卫战”?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发展

2019-12-30 20:2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12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以《稳生猪生产 促产业转型》为题报道了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青龙村严密防控非洲猪瘟疫情,稳抓生猪生产的典型事迹。今年因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全国各地生猪才能大幅下滑,导致肉价大幅度上涨。30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绵阳市三台县及刘营镇相关负责人,看三台县刘营镇是如何打赢生猪产能“保卫战”?稳生猪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三台县刘营镇青龙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全村440户村民,从事养猪的有84户,大多都是小的散养户,村里存栏母猪800多头,每年出栏育肥猪14000头左右。

三台县刘营镇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青龙养猪合作社理事长朱忠全告诉记者,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青龙村始终没有疫情发生,猪的健康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村里的防控措施做得好。从今年年初开始,青龙村就组织养猪的村民们成立了联防队,明确了防控重点,加强了防控措施,在村外路口设卡、对过往车辆统一消毒、合作社成员轮流值守、养殖区域封闭管理,大家抱团求生存,有效阻止了非洲猪瘟的入侵。

据朱忠全介绍,青龙村的养猪户廖军,前两年生猪市场低迷的时候,他把自家的猪卖完,外出打工去了。2018年年底,廖军回到了村里,当时猪肉已经从高价开始回落。廖军一直在观望,到底该不该重新养猪?

廖军是个比较谨慎的人,后来就找到村里养猪合作社的人合计。大家一起算了笔账,综合计算饲料、人力、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是用饲料价格计算养殖成本。养猪的肉料比大概是1:6,也就是一头猪长一斤肉平均需要6斤的饲料。现在额外加1块钱的生物安全措施费用,综合计算下来,自繁自养的养殖成本在每斤7元左右,出栏一头130公斤的肥猪成本大约是1820元。当毛猪价格达到7块钱时,可基本实现养殖盈亏平衡。如果购进仔猪育肥,盈亏平衡点就会提高到12元左右。所以,即使将来猪肉的市场价格回落,只要生猪出栏价格不低于此,猪依然可养。算清楚了账,廖军重燃起了养猪的信心,加入了村里的养猪专业合作社。

近几个月里,青龙村共有20多户像廖军这样的养殖户看到了养猪的发展势头和国家的扶持力度,回到了村里,重新发展养猪,青龙村的生猪养殖户已经恢复到了84户。怎样帮助这些小的散养户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青龙村的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

早在2008年,村里的20多户生猪养殖户自发联合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已经拥有328户成员,辐射带动了周围村的养猪户。合作社采取“七统两分”的模式发展生猪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优良种猪、统一配送安全饲料、统一提供防疫服务、统一提供融资担保、统一监控产品质量、统一销售生猪产品等,养猪户分户生产经营,分户核算。

今年1至11月,全村出栏肥猪13600多头,11月底存栏生猪5900多头,同比分别增长了7%以上。

三台县是全国生猪养殖和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常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猪户有十几万户。近两年,散养户逐渐减少,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县养猪户减少到了3.3万多户。

为重树养猪户养猪的信心,稳生猪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近年来,三台县相继引进了新希望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既依靠这些企业帮助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同时也在生猪养殖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推行“公司+农户”的养猪模式。双方签订协议后,农户只需要负责商品猪育肥,公司负责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和统一回购销售。除了“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养猪规模更大、标准更高的“公司+养殖小区”的养殖模式,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促进了生猪产业转型发展。

综合央视《焦点访谈》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宗友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