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19年是成都环境空气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全年优良天数创下287天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加36天,优良率78.6%,PM10、PM2.5浓度分别为68、43微克/立方米,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168个城市中排第79名,较去年同期提升27名,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率在168城市中排第25名。
2013-2019年成都市优良天变化趋势图
2019年空气质量级别分布及2013-2019年重污染天数变化情况
2013-2019年成都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
看似一组组简单的空气质量数据,但对于处在独特盆地地理气象条件下,人口密度大、工业化进程快、城镇化水平高的成都来讲,在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双重压力下,取得如此改善成效实属不易。
2019年,成都市通过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不断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完成50户落后产能和21家砖瓦企业淘汰任务,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6万吨。打造13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并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
能源结构持续调整,改造、淘汰粮食烘干设备燃煤设施26套,完成燃煤锅炉淘汰及清洁能源改造1873台、实现减煤170余万吨,燃气锅炉低氮改造336台。完成省内首台大蒸吨燃气锅炉“气改电”。
交通结构逐步健全。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300公里大关,地铁公交出行分担率超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5万辆,建成充电站503座、充电桩1.6万个。建成“黑烟车”智能监控抓拍系统7套、固定式遥感监测设备15套和移动式遥感检测设备1套。
用地结构日趋合理。科学划分“三区三线”,高标准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启动建筑工地封闭施工试点。开展“成都市风道系统构建与规划建设管控研究”,探索形成一套更加科学的通风廊道精细化管控方法。
“好气质”的背后,也得益于全体成都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减排。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蓉e行”平台累计受理16.5万辆私家车停驶申报,停驶天数约38万天。相关报告显示,每天仅使用天府通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为546万,相当于每日减少130万辆私家车出行量。绿色中元、文明祭祀,以丝带、鲜花寄托哀思已成为成都市民祭祀的一种新风尚;电子烟花、绿色春节,以科技产品替代传统鞭炮为新春佳节增添气氛已逐渐被成都市民所接受,大家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