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民众焦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疫情专项心理干预!

2020-01-30 21:2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叮铃铃……电话响起

“老师,我给你说嘛……我没有去武汉,也没有接触过武汉来的人,我只是刚去了趟重庆才回来,结果今天就有点发烧了,37.4℃,我是不是遭感染了啊?!我有点害怕……毕竟重庆离武汉那么近……”

“这位朋友,先不用紧张哈,来,你先给我说一哈,你是啥子时候去的重庆……哦三天前……你在重庆做了些啥子,接触了哪些人你可不可以说一下呢……”。

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通“疫情专项心理干预咨询电话和网络问诊”以来,临床老师接到咨询电话的一幕。

1月24日,四川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并迅速进入作战状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统一部署,一方面有序做好院内疫情的防控及诊疗工作,一方面集中调派精锐医疗队伍前往武汉进行疫情驰援。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张伟敏锐地捕捉到广大市民、甚至是医务人员当中的害怕、焦虑的情绪,指示相关部门尽快开辟心理咨询热线。

党员、干部、专家带头

1月25日,医院在院内发布了号召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抗疫在线心理咨询和网络诊疗的倡议书,共有484名医务人员积极报名,在符合临床专业背景的440报名者当中,党员223人,干部27位,正高职称专家45位,副高职称专家80位,其中60岁以上专家5人。此次报名年龄最大的专家,是84岁的原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李廷谦教授,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她在报名参加咨询的时候说:“我年龄大了,你们那个网络门诊我弄不来,但是我耳聪目明,有几十年丰富的与患者打交道的经验,可以接听电话做心理辅导,为我们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心理疏导+随访追踪

在对所有参与网络问诊及电话咨询的老师们进行心理咨询培训后,1月26日下午,华西医院“疫情专项心理干预咨询电话和网络问诊”正式开通,截止到1月30日上午9点,已经有179名医生在线咨询2315例次,发现36例疑似患者;电话369例次,发现31例疑似患者。在心理疏导之外,医院还组织起随访追踪团队45人,对所有疑似患者进行每日追踪,随访患者病情变化和隔离、防护及就诊情况。通过后台抓取、收集整理所有可疑、疑似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地理位置、分布、转归等数据动态变化。

1月27日,一位33岁的女性市民打进电话,她自述1月24日起开始发热,体温37.3℃,服用阿莫西林等药物后,1月25日上午体温恢复至36.8℃,结果当天下午再次发热,体温直到27日上午仍然在37℃以上,咳痰合并胸闷。同时在咨询中,她还自述1月21日曾在有与武汉归来人员的接触史。

“医生,我刚刚测量了一下,温度又是37.3℃了,我的这些症状像是感染了是吗?我好焦虑哦……我该咋个办嘛……”在线咨询医师立即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了解到她接触的武汉朋友并没有任何发热症状,于是在电话中科普了新冠防护知识,并告知她可以先在家进行自我隔离,避免交叉感染。1月29日随访追踪团队再次联系该市民,了解到她在28日晚上最高体温37.2℃,29日白天体温已经恢复36.8℃,呼吸道症状缓解,于是在电话中告知她继续观察,注意做好戴口罩、洗手消毒、检测体温等措施。

心理咨询团队还收集整理了15份包括华西心理卫生中心提供的心理支持手册以及新冠肺炎指南等培训资料,每天都进行在线培训。为了让奋战在武汉疫情前线的华西医疗队队员们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医院还为队员们安排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将避开工作时间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本次疫情攻坚战,华西医院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在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基础上,全体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党员冲锋在前,结合大数据支撑手段,在线咨询,科普宣教,及时疏导,疑似患者全程追踪和随访,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