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力量”! 达州通川区两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2020-02-06 16:19: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在我被确诊的时候,说实话非常难受,是这里的医务人员鼓励我们,给了我勇气,在里面一天比一天好,这次出院的感受,就四个字,国家力量!要不是我们国家,不然后果真的无法想象,非常感谢我们的国家!”

2月6日上午10时,达州通川区两例新冠肺炎患者彭某某、王某在达州市中心医院西区分院出院。据医院的医生介绍,两位患者已经连续3天没有发烧,两次间隔24小时核酸检测为阴性,已经完全脱离呼吸机,不用高流量鼻塞吸氧,呼吸状态恢复正常,已经可以判断临床治愈。从确诊到治愈整整10天,当两位患者走出医院那一刻,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和前来接他们的家人、通川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十余天与疫病博击 各方关爱助他们坚定信心

49岁的彭某某是通川区蒲家镇人,长期在温州务工。 1月22日出现咳嗽、颈部疼痛症状,“我当时就以为是个小感冒,以为吃点药就行”,彭某某先后在诊所、卫生院治疗无效,1月27日病情加重,便自行乘坐公交车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随即被医院收治隔离。   

距离在医院隔离治疗已经过去整整10天,对于彭某某来说,这10天过得特别慢长。“怕!怎么可能不怕,前几天天天都在想屋头人咋办。”彭某某回忆起这些难免有些激动。隔离期间,家人通过对讲机、短信的形式给他打气、鼓劲,医护人员从始至终对他悉心照料,让他觉得温暖无比。2月5日,出院前一天,彭某某也亲口对细心治疗他的医护人员说了谢谢。

而同样在2月6日这天出院的还有另一名患者。家住通川区来凤路的王某,今年34岁,年前一直居住在武汉。因身体稍感不适,1月21日便前往恩施州宣恩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日检查结果无异常,便与妻子商量,决定当天驾车回达州过年。1月23日,由于身体不适未得到缓解,还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便被家人送往达州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随即被收治隔离。

“我们一定要让患者明白首先要战胜心理上的恐惧,要积极配合治疗,要相信自己相信医疗。”与王某共处了14天的主治医生兰清说道,看着王某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点,他们心里也很是激动。每一次在医护人员为病人“打气”时,病人也同样会为医生加油,他们感受着彼此的鼓励。

二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 医院传来欢呼声

挨过了病痛,终将迎来光明。2月2日,医院对彭某某和王某进行了第一次核酸检测呈阴性,这对患者来说、对医院而言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但令人紧张的是24小时后的第二次核算检测。

2月4日,医院对彭某某、王某进行了第二次核酸检测,可喜的是,两位患者的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依然呈阴性,那一刻医生办公室欢呼了,有人笑了,也有人激动得落泪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康复背后都是一群人的忙碌,事实证明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该院支部书记朱芳成说道。

核酸检测结果经医院专家组评估,两位患者均符合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解除隔离治疗和出院标准,症状消失,病情痊愈,遂于2月6日解除隔离,办理出院。

出院后隔离全关怀 通川自创居家隔离工作规范

6日上午,通川区疾控中心安排专人将王某、彭某某2人从医院接走并送回家,并分别与其所在地方政府作好对接,后期相关卫生院、疾控中心将共同配合做好该2人返家后的的相关工作。

专家同时建议,患者出院后,仍需要继续进行半个月的居家隔离。就在前一天,2月5日,通川区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辖区实际,研究出台了《达州市通川区疫情防控居家隔离工作规范》明确告诉从事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人员,该怎样协助居家隔离人员开展工作。

具体该如何操作?一份告知书送达到户。按规定向居家隔离人员发放《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明确告知隔离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以及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两次测体温密切关注。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家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每天按时测量2次,早晚各1次)并建立相应台账。三人管控组确保管住。各乡镇街委对每个居家隔离点要明确1名乡镇工作人员牵头、1名村(社区)干部、1名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3人管控小组,负责居家隔离的具体实施。四项硬举措监督服务。密切关注身心健康;实行一日三访制度,一访问需求,二访优服务,三访送温,通过微信问候、视频通话、语音互动等多种形式拉近彼此距离;建立互邻监督机制,重点构建以家庭防控为基础,自报与举报、自我监督与邻里监督相结合的互邻监督机制;强化政策支撑力度,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十三种违规违法行为的通告,以强化行为自觉。

《工作规范》还对实施居家隔离工作要求、期满解除居家隔离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明确,对注意事项进行了告知,彻底解决了基层干部不知道做些什么、一项工作多人做、怎样做才科学等系列问题,让他们心里有底。同时,隔离者也不会受到多部门的询问甚至是打扰,有了一个较为安静的隔离环境。
                            
李沁芸 王文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