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这下可以放心了!”2月14日,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沙河村三组村民廖经亮从村党支部书记廖书勇手里接过代购的20斤谷种和10瓶除草剂后,高兴地说。
56岁的廖经亮该村的种粮大户,除了自家5亩水田外,还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0多亩种植水稻。
“去年种粮挣了4万多。”看到去年收成不错,廖经亮对今年也充满了信心。年前就把今年要用的化肥买好了,准备开了春儿再买种子和农药。没想到,疫情突然而至。
由于村里有从疫区回来的外出务工人员,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人员进出都受到影响。尽管眼下离秧苗育苗还有20来天,但习惯了未雨绸缪的瘳经亮难免心里发慌:“新闻上说疫情还得有一段,到时候要是买不到种子怎么办?”
其实,老廖心里明白:“种子无论如何肯定能供上,他真正担心的是过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涨价……”
“各位村民朋友,需要种子、农药、化肥的可以通过村、组干部义务代购,也可以直接给经销商打电话请他们免费送货上门,如果遇到串通涨价或哄抬价格的行为可以直接拨打举报电话……”
正月十五一过,村里大喇叭公布的这个消息给老廖吃了一个“定心丸”,于是列了一个单子交给了村支书廖书勇请他帮忙代购了20斤谷种和10瓶除草剂。
往年这个时候,村民们的种子、化肥、农药这些农资基本上都趁赶场买得差不多了。麻柳镇党委书记王华宁告诉记者:农村回乡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居住分散,防控的压力大。为了防止因为购买农资出现聚集,一方面他们加强了宣传,进一步对村、组进行了封控。另一方面,采取村组专人代购、经销商上门配送、电话预约错峰购买等办法,既满足了村民对农资需求,又将进出村、组的人员降到了最低。
达川区是全省的农业大区,产年粮食达50多万吨,同时也是达州市主城区的“菜篮子”,达州主城区70%的蔬菜由达川区供应。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的育苗、播种都在3月份,大棚早春蔬菜的移栽也已进入尾声。”达川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当前的疫情并未对全区粮食和蔬菜生产造成影响,但他们还是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确保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等供应的同时,加强了农资市场监管,并组织农技员通过网络、电话、广播等方式指导农民进行备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