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0年的这个寒假,注定变得特别,因为疫情的爆发导致居家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成都市中小学2020抗疫居家调查问卷》中显示,学生和家长们常有的困扰如下:

这可能是家长与孩子们最为亲密接触的一个假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应对困扰,为新学期做好准备。那么,作为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更好的心理支持呢?近日,成都七中学生发展中心李芷若老师综合出以下参考和建议。
孩子因关注疫情出现担心、焦虑,怎么办?
给予共情。共情孩子,是试着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当孩子向您倾诉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烦恼。不评判和否认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要忙着打断或给出建议,鼓励孩子充分去表达。关注孩子的情绪,用语言去回应孩子的感受。例如:“现在到处买不到酒精和口罩,你觉得有些担心。”“现在很多人被感染了,你觉得我们也有危险,有些害怕。”善用非语言信息安抚孩子。保持温柔而稳定的声音,持续的目光接触,也可以适时地加上肢体动作,比如拍拍肩膀,抚摸后背,或者给予拥抱等等。
正常化。可以告诉孩子,发生重大事件时出现这些情绪是普遍和正常的,你并不是特殊的一个,很多人也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比如79.3%的人都有恐慌。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反应视为是病态和异常的,这些反应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积极再定义。危机教会我们成熟和进步,引导孩子在这个消极的事件背后,挖掘其积极的意义,重新作出解释。可以和孩子讨论,在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哪些积极的事情和正面的力量?有什么学习和收获?对生命价值有什么新的认识?
对疫情信息进行理性引导。避免孩子沉浸在负面的信息中,控制每天接受疫情信息的数量、频率和时间,广泛浏览最好每天不超过半小时。为孩子提供优质和权威的信息资源,提醒孩子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不对信息做“可怕”的渲染。引导孩子学会信息的甄别和质疑,可以就一些观点和言论跟孩子讨论,提升孩子思考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孩子宅家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
劳逸结合。学习和娱乐相结合,避免孩子高强度、形式化的学习,整天坐在书桌前,但其实注意力并不集中。学习是多样化的,也可以进行不同类型的学习,例如学习一项感兴趣的宅家新技能,可以是语言、艺术、家务、运动等等,约定时间来展示。
检视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用SMART原则来检验,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可以量化、可以实现、与期望结果相关、有时间限制,并根据孩子的水平和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例如“提高文学素养”可以转化为“每天阅读经典文学著作1小时”。

建立学习体系。鼓励孩子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尝试用创意的方式画出知识结构图,例如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围绕重难点画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不再是零散地储存在大脑中,而是自动按照模型存放,用自己的思路把书本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干扰的专属空间,把学习区和休息区分开,保持学习环境的安静、整洁,没有电子产品、零食等诱惑。孩子学习期间不对孩子进行监视、催促和打扰。家长也可以做一些自我阅读和提升,做孩子的榜样。
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冲突,怎么办?
调整自己的情绪。家长也会在疫情中产生自己的情绪,可能产生焦虑的传递。家长首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积极寻找放松的方式,关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另外,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期待,少一些命令,少一些唠叨,鼓励孩子的自主性,避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即使在同一屋檐下也要给彼此独处的空间和时间。
更多使用“我”信息来表达。对于孩子一些行为不太认同的时候,“你”信息往往含有价值判断和责备性的口吻,让孩子有被谴责的感觉,导致冲突。例如“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今天都玩了多久了!”
“我”信息的表达步骤:
●陈述事实。用“我听到…我看到…”的句式来表达你观察到的客观事实。例如“我看到你已经连续玩了3个小时手机。”
●表达我的感受。例如“我非常担心会影响到你的视力。”
●表达我的期待。例如“我希望你可以停下来运动一会儿。”

创造温馨的亲子互动时光。不要将话题局限在学习、生活琐事等容易产生摩擦的方面,可以和孩子主动创造一些开心愉悦的活动,享受家庭的温馨时刻。比如拍一拍家庭微视频,给孩子讲一讲家庭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做做运动等等。
据李老师介绍,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研究院已特邀一批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通过京师在线平台开展系列京师家庭教育在线课程,为家长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帮助。家长可关注“京师在线平台”公众号,在“家庭教育”栏目中进行课程的直播回看。
另外,李老师建议,必要时,家长也可以协助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目前,成都市已经开通了中小学心理热线及网络心理辅导服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热线:028-85422114;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热线:028-87577510;成都市心理援助热线:96008;四川省心理援助热线:96111。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