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根据医院的安排,我一早把7岁的儿子安顿好,就立即来到曾经工作的地方──大竹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新冠肺炎定点隔离病区)。说实在话,我已经在口腔科上班几年,如今在这特殊的时期,带着特殊的使命再次回到这熟悉却充满“战斗”气息的地方时,心里也有些许犹豫和害怕。但想到自己是大竹县人民医院的一员,已选择了护士这份职业,所有的犹豫和害怕便都变成了职责所在,义无反顾。
“妃妃欢迎你回来,注意保护自己。”同事玉一边帮忙拿东西,一边给我讲一些注意事项。护理部老师对我们每一个组员都进行了培训和考试。我以前学习过这些护理知识,所以上手很快。但隔离病区终究与平时普通病区差别很大,好在同组的医生和护士都很团结互助,每一次戴帽子、护目镜、口罩、面屏、几层手套、鞋套、防护服、隔离衣我们都会互相协助和检查。接下来,每天病房为患者测体温、血压、氧饱和度、抽血气、做雾化等护理,以及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是我们的常规工作。通过与患者的相处,我发现,除了药物治疗,他们更多的需要则是陪伴和倾诉。因此,我往往会找些机会陪他们聊聊天,除了护理上的沟通,还会聊一些家常,给他们加油打气,增强他们战胜病毒的信心。也正是在一次次与他们的相处中,自己原有的压力慢慢地小,也让自己逐渐的变得勇敢。
在隔离病区这几天,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天都会收到关怀的信息,有家人、有领导、有朋友、有同事……也正是这一个个简短而朴实的问候,给了我无尽的动力。2月12日,按照达州市对新冠肺炎治疗的统筹调度,经专家组会诊决定,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冯阿姨需转移治疗。那天我起了大早,穿好隔离服,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与谭晓锋医生一起,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流程,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冯阿姨坐上转移车。在狭窄密闭的负压车霜内,就只有我和冯阿姨两个人,为能让冯阿姨能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我主动与冯阿姨交谈起来。“小唐,我多久才能回来?”交谈中,冯阿姨突然问我。看着冯阿姨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心里莫名地难受,这种难受不知道从何而来,或许是因为心疼冯阿姨的病、亦或许是因为这几天自己的压力太大。“阿姨,没事的,只要心情好,很快就会治好回来的。”说完这一句话,我眼泪已忍不住流了出来,我连忙转过头来,透过小玻璃窗望向车外。一缕阳光穿过小窗洒落在我脸庞,看着久违的阳光,想到我们医院这个大家庭里所有人都在为这次抗疫坚毅的逆行,心中暗下决心:我虽是一个小小的护士,但绝不能落下拖后腿。
这一周的时间里,我闻到最多的是令人作呕的消毒气味,听到最多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好?”感受最多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互爱……有烦躁、有恐惧、有哭泣,但最多的还是感动。当我得知医院已有4名同事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武汉最前线,党员们都纷纷立誓请战时,我才知道这些平时就在我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同事,在关键时刻却是这样的勇敢和无畏。此时此刻,我才真正地理解到什么叫“党员”。于是,我与小组的所有成员一起,在病区里也写下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我知道我离党员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管组织是否批准我入党,我从此都会以身边的党员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去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
一周的时间很快过去,按规定,我们还得要在隔离区隔离观察两个星期。从病区出来到隔离区时,我遇见了医院退休的李老师,她还是那么平易近人,远远地就在叫我:“黎黎”。李老师的招呼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她的情形,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了这些年在医院上班的点点滴滴:想起了第一次跟医生一起抢救病人、第一次在科室见到梅梅姐抱着的糖糖、第一次带学生被她输液弄好一个大包、第一次和闺蜜一起考试刷题……猛然间,才发现,我们的家──大竹县人民医院变化如此之大,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家的氛围也越来越浓烈。原来,我是幸福的!
疫情终将散去,春天从未缺席。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中,有我们竹医人的无畏逆行,相信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
(唐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