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农民工就业相关政策有关情况时,将达州市通川区增设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暂时无法外出的农民工就地就业的做法作为了播报镜头画面,对通川区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予以了关注报道……
小举措,托起大作为。这样的报道画面,只是达州市通川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促进农民工返岗就业的一个缩影。
“公益安置”激发返岗热情
“龚姐,社区马上要解决一批防疫期间的公益性岗位,我们社区先征询下你个人的意见,你愿不愿意?”通川区东城街道二马路社区工作人员小徐提到的“龚姐”,就是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龚仲玲。龚仲玲和丈夫属于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家中父母年迈并罹患肺气肿、冠心病,小姑子也是精神残疾人,一家老小的生活负担都压在了他们夫妻俩肩上。
“好好好,感谢社区党委的照顾!”本来就依靠帮助农贸市场业主运送货物才勉强维持生计的夫妻俩,随着疫情防控和货运减少,日子越渐入不敷出,“社区把工作岗位送上门来,这是对我们家最大的关心,我更要把工作干好”龚仲玲激动地说道。
据悉,为过渡性安置因疫情无法返岗的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上岗就业,通川区专门出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的通知》,一次性提供100万元补贴,按照全区每个村(社区)2个岗位的比例,特设“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消毒保洁、疫情监测、防疫宣传、社会工作”等临时公益性岗位,共计解决上岗就业554人。
“项目安置”促进人岗相适
“感谢你们提供的岗位,两名技术人员明天就来报到!”挂完与企业联络人的电话,通川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机关支部书记郭明建庚即拨通了碑庙镇吕某某、王某的电话,“老吕,达高中北迁项目部用人的事商谈妥了,你和老王抓紧准备下,明天上午带你们去工地……”
吕某某、王某本来是深圳一家建筑公司的焊工技术人员,由于这次疫情长期滞留家中,一时间难以返回深圳上岗,正在为工作焦急的关头,一份《通川区在家农民工返工上岗意愿情况摸底表》为他们带来了重新上岗的希望。
据悉,为切实做好农民工有序返岗就业工作,通川区整合组织、人社、经信、住建、农民工服务中心等部门力量,对全区在家农民工基本情况、返岗意愿、专业特长等进行逐一摸排,分类引导返岗就业,特别针对暂时不愿外出、有意在区内寻求工作的农民工,安排专人对接辖区复工复产的在建楼盘、重点项目,先后引导和帮助解决就业1300余人。
“企地安置”确保优先用工
“老王,刚刚与四川鸿丙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签订用工合同了,给我们村提供了10个农民工岗位。”拿到合同那一瞬间,通川区东岳镇有力村党支部书记郝李抑制不住兴奋。随着返工大潮到来,一些暂时不能到外地务工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让郝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借着镇党委推动的企地合作这阵“春风”,郝李带领村干部与周边4家企业商谈,为农民工争取了就业岗位40个。
作为通川区工业重镇,东岳镇党委紧紧抓住企业复工复产这个契机,将辖区企业用人需求与当地农民工返岗就业需求相结合,大力实施“企地合作”计划,有力推动31家企业与当地村(社区)签定优先用工合同,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600余人。
据悉,为着力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农民工“返岗难”问题,在线上,通川区开通“就业公共服务”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岗位信息8期2700余个岗位;线下,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企地合作招聘、人岗双向推介等方式,对在家农民工进行“托底式”安置,帮助就近就业达1.5万人。
李炜 郑涛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