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五周年“精神午餐” 嘉宾有话说

2020-04-24 15:45: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020年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也是精神午餐迎来五周年的纪念日。在全民战“疫”背景下,精神午餐项目无法如以往深入到乡村小学。没有孩子的陪伴,今年,“精神午餐”要做什么呢?

4月23日上午,“四川发布·精神午餐”项目组以圆桌会议的方式,请来亲子阅读界、公益界知名人士,围绕疫情影响下如何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将“精神午餐”项目进一步升级为全阅读、全平台、全社会的“村小学生阅读公益平台”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都有哪些观点?

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周玉亮:“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都会促进公益事业持续发展,未来会有很多精彩和惊喜。”

周玉亮在接受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精神午餐”五年来做了非常多扎扎实实的公益,帮助了几万名乡村的孩子,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包括小桔灯计划,在帮助乡村的孩子从有书读、会读书、到爱读书的道理上坚定前行,“真的挺了不起的,要向公益团队的小伙伴们点赞。”

谈到青少年公益方向的发展趋势,周玉亮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九五后都希望过有意义的人生,都非常热心参与各种类型的公益。而且,现在很多大中小学也非常重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讲,参与公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低龄化。另一方面,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公益蓬勃发展,也产生非常多细分领域的专业机构,客观上也给青少年参与公益提供了足够多样的选择。

此外,在数字时代下,公益会有什么更新的命题?周玉亮说,国内已经诞生了一些高科技含量的公益机构和项目,广泛应用于医疗救助,乡村教育,和环保监测等领域,成都也诞生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餐厨垃圾解决方案的社会企业。一方面是公益组织也在不断借鉴技术创新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也诞生了许多以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或环境问题为使命的社会企业。“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都会促进广泛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持续发展,未来会有很多精彩和惊喜等着大家。”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副校长李兰:“未来可以聚集更多不同行业人群加入,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整合更多专业资源。”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阅读是最经济、最便捷、门槛最低、受益最大的学习资源、学习机会,更是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李兰作为“精神午餐”项目的见证者和阅读教师,她认为,“精神午餐”努力让最边远的孩子拥有阅读的意识、能力,让他们身处边远,精神丰盈,心向辽阔,这是对乡村孩子成长最温暖的呵护。她说,让每一个家庭、每一间教室都亮起阅读之光,让这样的光亮成为这些人前行的希望和脚下的力量,这是所有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初心和愿望。

“精神午餐”项目从成立之初就规划了立体多维的发展蓝图,捐赠书籍、助力乡村阅读教师成长、研发课程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李兰建议,未来“精神午餐”项目可以聚集更多不同行业的人群加入,提高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以不同人群对阅读的相同热爱为乡村孩子树立直观的阅读价值示范;可以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整合更多专业资源,形成切合乡村儿童阅读现状的课程。

作家、中国非遗传承人基地艺术委员曾颖:“希望‘精神午餐’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提档升级,更加完善和强大,为更多的乡村孩子服务。”

“我只是众多关注和喜爱“精神午餐”,并愿意和它一起,为更多乡村青少年送去启智公益事业的人之一,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小伙伴。”曾颖希望,“精神午餐”在未来的时间里,能提档升级,更加完善和强大,为更多的乡村孩子服务。

书只是有形的东西,而眼界、格局和思维意识,才是人成长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曾颖说,我们应该给孩子们送智慧和志向,这些东西,听起来是无形的,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拓展,我们就先脚踏实地,从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方法入手,教他们读一些好书。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孩子们对书的好感和阅读的兴趣。犹太人将蜜涂在书上,让孩子们觉得书是甜蜜的存在。我们要做的事情,也许和他们一样,先往书上涂点“糖”。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