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5月21日—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肩负全川各族人民的期盼和重托,他们带来了哪些提案和建议?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西华大学副校长郑鈜认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此,他建议在高校设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建议设立“应急管理”一级学科
培养具有多领域专门知识和较系统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郑鈜表示,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一是专业设置较为混杂,未来难满足更为庞大、复杂的应急管理实践需求。
二是学科建设目标不清晰,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符合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学生数量明显不足。目前国内高校每年招收的应急管理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数量较为有限,每校每年仅招60人左右,每年全国毕业人数仅400人左右,难以满足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需求。
郑鈜建议,应将“应急管理”作为“融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列为与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工商管理(1202)、农林经济管理(1203)、公共管理(1204)、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205)、物流管理与工程(1206)、旅游管理(1209)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同时,在“应急管理”一级学科之下,进一步凝练二级学科,可考虑设置应急管理与技术、应急科学与工程、应急救援与指挥、应急信息安全与管理、应急法规与政策、应急产业管理等二级学科,探索建设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多领域专门知识和较系统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系统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
郑鈜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和专业能力存在鲜明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水平结构化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调配运送、共享机制以及产业基础、科技能力、管理水平等不均衡特征显著,这使得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开展应急救援时往往面临管理链条长、保障不充分、基层接不住的矛盾。
为更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分类、分级应对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郑鈜建议,应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富集程度、交通便利条件、产业支撑基础、区域辐射能力等因素,分别在东北、西北、西南、华中、东南等区域确定若干城市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同时,充分发挥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储备物资、快速响应需求、有序调配队伍、协同能力建设等优势,加快形成我国系统综合、立体全面的应急救援体系。
“应明确国家区域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的建设目标。”郑鈜提到,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明确了“建设若干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的任务,但是这些中心主要针对自然灾害防治,难以有效覆盖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而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因此只有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才能提升应急救援的整体性、协同性功能,整合应急、自然资源、卫生健康、公安等不同部门的应急救援资源,系统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