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央视新闻发布消息,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允许临时占道经营这项政策的“发源地”,正是成都。
就在全国跟进成都这项“打破常规”的创新探索时,成都又继续向前走了一步──
5月28日上午,成都市城管委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成都《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 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已经出台,回应了此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市场秩序、卫生健康绝不能够减量”的叮嘱,针对前期实施过程中占道经营带来的部分交通和食品安全隐患、市容及环境卫生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规划。
事实上,在成都诸多的创新举措上,都能看到这座“生活城市”的人本之道。“烟火气”,也正由此而来。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
成都为何特别聚焦“天天工”?
成都一直是座生活气息十足的城市。成都市城管委创新探索的“五允许一坚持”举措自实施起,就被赞颇有“成都味儿”“烟火气”。其实,背后呈现的这组数字更能凸显政策的实质用意。
截至5月22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6103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其覆盖的绝大多数群体,都是灵活从业人群。他们也被称为“天天工”。疫情下,灵活就业人群受到巨大影响。
针对“天天工”就业保障,今年4月30日,成都正式出台《关于建立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体系的意见》,从促进就业、提高劳动技能、创造良好服务环境等多个方面为“天天工”量身定制了一套服务管理体系,甚至还提出建立多渠道供给的基本住宿保障机制,确保灵活从业人员临时性居住“有保障、住得起”。
专门聚焦灵活从业人员制定出台这套管理体系,成都堪称率全国之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尤其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党中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无论“六稳”还是“六保”,首当其冲的,都是就业。而聚焦“天天工”的就业问题,也意味着城市愈发尊重社会的多元,将政策的关怀,触及到原有社会保障制度下难以抵达的领域。
城市的温度和人本关怀,不正体现于此?
创新招式背后是生活城市的“人本之道”
成都的“好点子”总是源源不断。拿保障就业来说,从市级层面到基层组织,总有各式各样的创新招式。
今年2月,成都出炉了首份《人才需求清单》,将全市37个重点项目的人才需求一一梳理,详细列出了每个重点项目的技术人才需求和技能人才需求,甚至精准列出了各自所需求的岗位和人数。而后,需求清单的发布成为了常态机制,不再让求职者“盲选”,而是提供机会与足够大的信息量,促进精准匹配。
5月,《成都市促进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出炉,其中还提出了“见习岗”和“创业贷”等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各式各样的“微创新”场景更是比比皆是。
在成都,创新是基因,是氛围。但大大小小的保障创新、机制创新背后,驱动创新的力量,总是为民的初衷。不论什么样的“好点子”,出发点总归是人。换句话说,一座城市正因心中时时刻刻装着人民,办法才会多、政策才会活、制度才会见长效。(记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