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科院乡村振兴讲习所深化院县合作 助力蓬溪乡村振兴

2020-06-11 14:33:00   四川发布

四川省农科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右一)深入田间调研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日,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一行,赴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实地考察指导水稻直播技术相关情况。省农科院专家每年都会多次深入拱市村走访指导。拱市村作为深化院县合作的示范村,在优质水稻、水果、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今天的拱市村

四川发布记者走进拱市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柏油马路,蓝白相间的川中特色民居,公园般的景观环境,功能齐全的村民中心。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四川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基地。农科院的众多科研成果在拱市村落地,生根发芽向全县辐射,助力蓬溪县乡村振兴。

2019年4月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讲习所蓬溪工作站在常乐镇拱市村挂牌成立,使得院县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多了一个重要平台,是蓬溪县委、县政府引科技“活水”,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主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

位于拱市村的乡村振兴讲习所

省农科院以乡村振兴讲习所蓬溪工作站为平台,在科技创新合作、成果推广示范、技术指导服务、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推动蓬溪特色优势农业发展。讲习所为参训的学员“讲通”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等方面政策,“讲懂”培育特色产业、创办合作社等实用致富本领,“讲活”农村新型种养技术等实用知识,为蓬溪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先进经验推广至蓬溪全县,推动蓬溪乡村创新发展、全面振兴。

水稻直播技术示范田

在水稻种植方面,水稻种植虽然是常乐镇的传统产业,但拱市村等地因稻田泥深,地块不规则等因素,不适宜大型机械种植,传统技术人力耗费大,如何使得水稻种植节本提效,提质增产是蓬溪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院县合作的进一步深化落实,省农科院在拱市村丘陵区冬闲田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机直播示范项目中,推广“德优4727”和”旌优华珍”两款“稻香杯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在四川丘陵区冬闲田上采用直播技术,省去了育苗移栽环节,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社还采用无人机播种等方式,极大的减少了人力需求,缓解了春耕时节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水稻直播技术与移栽稻相比,直播稻还具有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等特点。

农科院专家长时间扎根一线,手把手指导农民病虫草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示范田产量水平和稳产性较高,在减少农膜、农药使用,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使得示范田带动扩大推广应用。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省农科院的专家也没有懈怠,在线上进行远程技术指导,保证水稻直播的顺利进行。

蓬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告诉四川发布记者,该示范项目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蓬溪县人民政府实施的院县合作项目,该项目以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为载体,结合轻简高效的机耕、机直播、机收割,配套实施科学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稻秆回田等农业新技术的集成运用,让优质高产水稻获得更显著的增产效果,实际解决部分种粮户的困难。

拱市村是蓬溪县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2019年水稻直播技术在拱市村推广面积达到了500余亩,2020年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利用好拱市村的示范作用把冬闲田水稻直播技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2019年采用直播技术的水稻田有2000余亩。

拱市村大米

 

通过对部分示范田测产,2019年示范品种稻香杯特等奖、绿色超级稻—“德优4727”,实现亩产干谷626.2 公斤;示范品种“旌优华珍”,以13.5%标准含水量测算,亩产干谷575.2公斤。二块田平均亩产600.7公斤,比2018年亩均增产66公斤。专家相信,今年采用直播技术的水稻产量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除了水稻种植,拱市村还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引进引进了糯高粱、甜糯玉米、彩色花生、佛手等特种粮经作物,扩大产值,实现农民增收。

拱市村是蓬溪县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双方有着多年的合作基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开展的蓬溪县农业技术人员上派学习、省农科院优秀干部挂职指导、建立农业科技小院、建立食用菌、仙桃产业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合作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蓬溪徐徐铺开。这幅画卷将随着省农科院等各方与蓬溪县委县政府的努力而愈发生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赵海林 摄影 赵海林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