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机关办案会不会“讲人情”?干部受党纪处分后有没有“真落实”?审查调查会不会迟迟“未完成”?
群众眼里最为“神秘”的工作之一,莫过于纪委监委“办案子”了,也就是纪检监察案件查办工作。案件审理是纪委监委“办案子”的最后关口,也是纪法衔接、法法衔接的最后出口。换句话说,纪委监委办结案子后能不能顺利移送司法机关、进入法律程序,还要看案件审理工作是否规范、高效、优质。
6月11日,成都市“推动新时代案件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武侯区召开。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等区(市)县现场交流亮点工作,提升全市案件审理工作质效。
反腐合力
画下案件办理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2018年7月,成华区纪委监委办理四川某国企原副总赖某某受贿案,这也是区监委成立后办理的首起职务犯罪案件。成华区监委与司法机关衔接顺畅,从立案留置到移送司法仅40余天。
“针对司法与监察部门在办案程序、流程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积极牵头加强协调沟通,确保监察权与检察权、审判权紧密配合又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凝聚反腐合力。”成华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查办首例涉黑涉恶势力“保护伞”职务犯罪案件时,成华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了在反腐败协调小组中的牵头作用,科学整合力量,统筹调度工作,高效顺畅办理了该案。
“审理一个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首先要从政治监督的角度来开展工作。”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审查调查工作要突出政治监督,目前针对审查调查环节程序和规矩意识不强,执行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督执法工作规定不坚决不逗硬等程序隐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当成一个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来严把质量关。案件审理工作要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负责的案件质量责任体系。
为了避免案件定性量纪过程中“讲人情”,武侯区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研发案件审理信息化系统。受理案件后,系统将案件自动“派单”给审理人员,对于审查调查部门提交的证据材料种类进行要素自动比对,有效减少人工审核。办理过程中同步生成电子卷宗,有效避免单一纸质卷宗人为涂改、自然损毁等问题。根据法定时间节点,系统还会亮灯预警,确保及时移送案件。
据了解,成都市纪委监委坚持以司法审判的要求和标准来促进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工作,强化法治思维和程序意识,做到移送司法案件诉得出、判得下,确保移送司法的案件是“成品”。2019年全市移送司法案件106件137人,无一人作无罪判决情况。
“不打白条”
审理“后半篇文章”要刚性落实
锦江区某街道工作人员薛某,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却未按规定扣减年终目标奖金。这一处分“白条”被锦江区纪委监委开展的专项检查“揪”了出来。
“要强化对相关单位处分决定执行的严格督促,确保处分决定发挥惩处效果,执行不打白条、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要加强与有关党组织及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处分决定宣布工作,探索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违纪典型案例,强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效果,真正将“一张张处分纸”变成“一堂堂警示课”;也要严格执行处分决定宣布情况向同级党委报告制度,推动纪律执行严肃规范,持续形成“不敢腐”的震慑。
各区(市)县结合实际,探索出创新做法。例如,青羊区建立了纪委监委、组织部、人社局、编办、目督办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的处分执行联席会议机制,发现并纠正了两例不正确发放受处分人员津、补贴的问题,杜绝了处分决定执行只做“纸面文章”。武侯区的“智能系统”在案件执行环节,要求处分执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填录“电子案卡”、上传“佐证资料”,防止出现处分决定执行不到位、关心关爱流于形式等问题。
据了解,成都市纪委监委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每年向组织、人社部门通报干部处分执行情况,共同协作配合,妥善解决受处分干部年度考核、受处分后待遇等处分执行中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合组织、人社等部门抽取十八大以来办结的650件案件进行检查,纠正执行不到位、不规范问题71个,切实倒逼处分决定执行单位消除“打折扣”现象。(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