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不曾抵达过外太空,或许永远无法窥见“蓝色星球”的弧线是何其壮美。
正是科学精神,一次次迭代着人类认知的边界,让生活所栖之地,变得更加美好。
放诸于城市,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
从德国慕尼黑科学城、英国苏格兰科学城到筑波科学城等,无不是依托科技创新驱动,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放眼中国创新版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定位均是强化基础性科学研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原动力。
四城之外,还有谁?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5月17日,《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置身时代风口,成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首度亮相!
7月3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亮相“满月”!
首月,仅仅是一次开始。
两院院士领衔、对标国内外科学城先进经验“打磨”的361.6平方公里“科学城”,将是肩负国家使命、城市未来之城,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这里一刻未等闲。
成渝“喊话”
巴蜀青年创业“鸳鸯锅”,开席!
成都与重庆,同处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同根同源。
在西部科学城的棋局之下,成渝创新创业圈可谓“开局”最热,两城之间,自发形成的创业龙门阵已经开摆,你来我往的一锅热辣“鸳鸯锅”,在盛夏六月里,沸腾开来……
6月10日,成渝两地高新区颁发首张异地营业执照;6月19日,天府新区与两江新区联合成渝两地10家孵化载体成立“成渝双城青年创业孵化载体联盟”;6月20日,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亮相一月以来,成渝两地创新对话、互动频频。
(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
“以前成渝两地的人要在对方城市办开公司办营业执照,至少来回奔波两趟,现在在家门口一天内就可以搞定,确实给企业减轻了负担。”6月10日,成都市民谭先生在成都高新区拿到了重庆分公司的营业执照。成渝两地高新区探索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推动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为科技创新企业加快在成渝两地的业务布局和增长速度正带来积极影响。
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背后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成渝双城青年创业孵化载体联盟”的成立,正是通过联合成渝两地孵化载体、青年创业者协会、投资机构等双创平台,通过交流、合作帮助成渝两地青年创业者对接双创资源,帮助青年创业项目孵化加速。
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成渝两地之间,这些数据正在裂变,产生创新乘数效应,赋能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源”来于此
科创18条、人才2.0,给力!
高起点、高标准,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战略谋定之初就定位明确。
落子开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之后,成都“新”动作频频,一个月时间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加速“成长”。
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驱动动力源、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国一流的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全国领先的创新创业生态典范区。
(高品质科创空间专场活动)
从顶层设计出发,炼好科技创新“内功”。
6月11日,成都就《成都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提出了坚持紧扣发展,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动力;坚持改革引领,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等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基本原则。
6月30日,成都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8条”正式发布,从载体建设、主体培育、人才激励、环境营造、投入保障5个方面,共推出18条创新举措,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布局最前沿的科研平台,集聚运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
6月9日,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引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构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为创新企业配置最优质的资源要素,培育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
6月29日,成都召开以“场景汇·赋能科创 筑梦天府”为主题的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高品质科创空间专场。成都征集第一批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同时聚焦“硬核黑科技”“五大筑梦空间”等关键词,面向全球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全面释放科创机遇。
(高品质科创空间专场活动)
顶层设计、汇聚资源、生态营造……科学铸魂,畅通“从0到1”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这里聚集的,将不仅是人才、项目,更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算力之城
“国之重器”加速布局,前沿!
西部科学城是什么?
它的使命,虽立足于中国西部,承担的却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盘棋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之中的重要布局。
这座城,不囿于地域所限,它的神经网络,连接的是明天。
这座城,它的“基础设施”,绝非是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基础建设,超算、鲲鹏……这些城中“标配”,足见其使命之不同。
(成都超算中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这片创新热土,科学家们勇攀科技高峰,开辟“领先一公里”赛道。
同样在这里,一个个大装置、“国之重器”加速研发,牵住应用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站上与未来相见的最前沿。
6月11日,首届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天府论坛举办,成都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总投资约25亿元的成都超算中心,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运,填补我国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体系的布局空白。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超级计算创新联盟秘书长迟学斌认为,成都超算中心将为成都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成都超算中心)
(成都超算中心)
在进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数字智能化时代,算力和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
6月23日,作为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云对接──成都华为云与计算(Cloud&AI)生态圈构建专场首场活动“云”上举行,为“成都智造”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与鲲鹏建立精准的线上对接通道,推动成都云计算产业生态圈建设。
(成都华为云与计算(Cloud&AI)生态圈构建专场首场活动)
成都深知,科技创新绝非一夕之功,只有坚持创新策源上下功夫,才能突破科技壁垒,占领先机。
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机构的加持,让此番远景渐入佳境。目前,作为“一核”的成都科学城已落地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7个,引进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7个,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直指未来,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推动科技功能布局与城市战略方向相适应、科技攻关重点与主导产业需求相匹配、科技应用场景与美好生活向往相契合,实现从被动跟跑到主动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头部”抢滩
瞪羚谷、独角兽岛里的创新兽群来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座为创新而生的城。
为营造适合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土壤,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一核四区”布局之中,甚至为其打造了因这个群体而命名的瞪羚谷、独角兽岛。
城的机理之中,从一开始,就融汇了创新之魂。
启程之月里,瞪羚谷、独角兽岛加速建设的同时,快手、百度Apollo、京东方……科技创新头部企业、领军企业一个月里加速“抢滩”科学城,择此“城”而栖。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巢。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资源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6月24日,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余海波在协议上签下名字,快手直播电商全国总部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落户。同一天,新经济活力区还迎来百度智能驾驶项目的入驻。
“依托快手直播电商全国总部项目,快手将构建直播电商产业生态,同时还将在成都高新区打造国内首个‘5G+短视频产业基地’。”快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余海波说。
而百度Apollo则与成都高新区联合推动四川省第一个智能驾驶标杆项目并建设Apollo智能驾驶创新中心,将在成都5G智慧城(新川创新科技园)主干道、支路以及从地铁1号线广都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慧医疗医学中心的闭环线路进行车路协同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是头部短视频平台,一个是中国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这个“金篮子”,正装进越来越多的“金鸡蛋”。
(独角兽岛)
紧随其后,成都高新区与京东方就京东方(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项目投资合作协议达成一致,将依托京东方智慧系统创新能力,打造京东方(成都)智慧系统创新中心,聚焦显示领域新型材料的应用研发及相关高端设备的工艺改良创新,打造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快速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不仅是项目聚集地,更是企业发展成长“丛林”。
在新经济活力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的瞪羚谷,将构筑湖墅生态、产业社区、文化艺术中心交相辉映的瞪羚企业快速成长聚落。目前,瞪羚谷天府长岛一期已经建设完成,毛球科技、诺安资产等企业已首批入驻。
在成都科学城,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的独角兽岛,致力于打造独角兽企业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态创新区。目前,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以及知名企业前海金控等已确定作为首批企业上岛办公。
(独角兽岛)
从谋略到规划
从亮相到加速
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应时而生、应势而成
致力走稳“最先一公里”
全速跑赢“最后一公里”
在成渝双城“圈”之中
构筑起城市面向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记者 宋妍妍 吴怡霏 曹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