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为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短板,完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切实提升我省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全省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疾病防控救治设施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实现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能力县(市、区)全覆盖,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市(州)全覆盖。到2025年底,力争建成西部领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
打造“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
布局成都、泸州等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
如何全面提升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及有效处置能力?《方案》指出,四川将建设省级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布局全省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填平补齐市、县传染病区(科)短板,重点实施疾病预防治疗、实验检验研究、重症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层预防控制、中医药预防救治等六大能力提升工程,涉及重点项目49个,预计总投资130亿元。
为实施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四川将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按照“国内一流、西部领先”定位,打造国家区域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形成集公共卫生诊疗中心、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于一体的“三中心三基地”,建成集预防医学、临床治疗、应急响应、患者管理、科研培训、国际交流“六位一体”的区域性、开放性、国际性大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同时,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建设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新建、改扩建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加强尚无传染病独立院区的6个市(州)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
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
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 24小时完成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
《方案》提出,四川将建立省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检测平台和实验基地,重点推进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省级菌毒种保藏中心及标本库、省中医药科学院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项目建设,提升菌毒种保藏、高等级生物安全、传染性疾病和微生物研究等能力,为我省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及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技术支撑。
强化疾病防治快速检验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配备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等设备,购置疫情发现、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备,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
此外,还将建立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框架下,加强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反映迅速、处置高效并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
健全疾病防控救治保障制度
确保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
《方案》强调,要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优化重大疾病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健全重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救助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提高年度医疗救助限额。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优化全省重要应急物资特别是医用物资产能布局和技术储备,建立健全生产、流通、使用分段储备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格局。制定医用物资保障应急预案,积极推动应急防疫物资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健全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大力发展我省公共卫生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健全全口径公共卫生职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