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10-11日,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专业组川西林盘项目应征方案评审会在成都举行。至此,围绕公众组、专业组从6月29日持续到7月11日的应征方案系列评审会全部结束。由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庄惟敏院士,中国科学院段进院士等领衔的评审委员会,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公众组应征人及9个专业组应征人就6个特色镇、16个川西林盘项目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将于近期公示。
设计机构、独立个体齐参与
专业组9个应征人拿到“评审入场券”
为助力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2019年12月,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成都兴城集团下属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成都市特色镇(街区)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规划设计方案全球征集活动启动。
首届征集活动创新设置公众组和专业组两个组别,其中,公众组的征集对象为6个川西林盘,不要求应征人具备任何专业资质,皆可报名参加;专业组方案征集对象为6个特色镇和10个川西林盘,要求应征人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职业资格。且公众组的征集对象与专业组的征集对象不重合,每个应征人的方案都有获奖机会。方案以“国际范、天府味、可落地”为总体要求,拟以规划设计点亮乡村,助力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次活动一经向全球发出邀请,就得到了海内外规划设计机构及规划设计爱好者、独立设计师、大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公众组方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截至应征文件递交截止时间,仍有来自国内外的共174个自然人、法人独立或组成设计团队、联合体,提交了应征方案。专业组方面,主办方从90家规划设计机构组成的58名应征人中,遴选出共20家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机构组成的9个联合体。9个应征人拿到“评审入场券”,现场(线上)论道特色镇建设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
“线上+线下”结合评审
专家点评应征方案:让人眼前一亮
从6月29日到7月11日,在成都市交子国际酒店会议室内,一块屏幕连接起成都与北京、上海、日本、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家与地区,评审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形式举行。
据评审委员会介绍,“本次应征方案整体水平比较高,不少方案让我们眼前一亮,大部分的方案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评审委员会对本次征集结果表示满意,有些方案甚至还带给专家不少惊喜。
对于特色小镇的方案,评审委员会指出,有好几个方案对成都平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行了挖掘,以文化传承、生态价值、政府诉求、居民需求几方面的导向为目标,构建生活场景,规划了产业空间为新发展提供了新活力。整体方案系统性完整,亮点突出。“布局的优化上体现了集中、集约的特点,以此实现小镇的辐射带动。在功能植入方面也表现其创意”,评审委员会表示。还有一些方案的产业策划与山地相适应,建筑布局在提炼丘陵地区川西建筑的风格的同时,植入了现代的时代性特征,对成都的丘陵建筑风貌有独创性,规划上亦可以吸引原住民聚集。
在川西林盘的方案方面,评审委员会认为一些优秀方案既保留了生态本底,又采用了当地的材料来做改造。“体现了不可复制的川西特点在里边,这一类的方案我认为是比较优秀的方案”,此外,还有一类方案因创新也令人印象深刻。“在生态本底好的地方适合采用微介入的方式来做保护修复,而在生态本底相对差一些的地方,则用炫一些的方式来制造引爆点”,在提交的应征方案里,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他都看到了,“个人觉得一些方案还是具备较高的水准”。
“成都正在通过全球征集活动推进和寻找高水平的设计单位工作,以林盘发展,以特色乡村发展,靠特色镇靠产业发展找到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道路,我认为是全球征集活动的目的。”段德罡教授对方案的落地提出了建议:“设计机构应该全程跟踪获得优胜方案的项目,把构想转化为落地结果。”“本次活动聚集了多种智慧,是将来成都平原进一步发展特色小镇的智慧宝库。”日本建筑学会前会长、早稻田大学都市计画名誉教授佐藤滋建议,“地方政府可以把这些智慧的宝库沉淀下来,做进一步深入研究、跟踪、修正,逐步积累细分化制度,推进机制,项目的组织模式,规划技术,处理好外来资本与包括原住民在内的本地资源,找到一套适合于当地进一步精细化发展的道路”。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