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两个月已有包括上海、广州、北京、宁波、重庆、福州、成都七座城市相继发布相关行动方案,且从时间跨度来看,规划时间基本为三年。多城密集出台行动方案,标志着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新基建”拉开帷幕。赛道开启,逐鹿抢滩,城市究竟在抢什么?
抢高点
北京、上海对标国际水平
成渝瞄准国内“第一梯队”
除深圳外,三个国内一线城市已出台“新基建”行动方案。上海是最早发布“新基建”行动方案的城市。5月7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但实际上,4月27日该方案已经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5月30日,《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发布。6月10日,《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同步出台。一线城市之外,重庆、成都两个新一线城市,福州、宁波两城逐鹿抢滩,纷纷发布了城市版“新基建”行动方案。
发力“新基建”,城市首先抢的是高点,这一点从各自方案中的发展目标即能看出。北京、上海对标国际水平。上海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北京提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广州则与成都、重庆、福州等一起将目光瞄准国内“第一梯队”。广州提出,打造全国城市级数字“新基建”典范,形成“广州经验”;福州提出,新基建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成都版新基建行动方案则在多个发展领域提出了“国内领先”。
“以三年时间观察,成都‘新基建’发展水平,大概就在4-6名,所以成都提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成都市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周涛告诉记者,从相关领域技术条件、人才储备等方面分析,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发力“新基建”的优势明显。此外,杭州、武汉等地的发展水平与成都相当,因此成都版新基建行动方案的发展目标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周涛认为,分析已经出台的城市版“新基建”,可以看出各个城市虽然目标不同,但对“新基建”的理解都是相似的,希望以此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值得关注,“出台地方版本,是城市在风口下抢占相关领域的制高点。”
抢机遇
不是“大鱼”吃“小鱼”
而是“快鱼”吃“慢鱼”
早在成都版新基建行动方案出台前,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彭宇已关注到北京、上海等地“新基建”方案。“现在的市场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抢时间出台配套政策,就是在抢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彭宇认为。
已出台的政策如何看出城市抢的是机遇?不妨从各城市分解的具体任务入手。记者梳理发现,各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根据自有基础各有侧重。但相同的是,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是几个已出台行动方案的城市的“新基建”标配。
5G基站方面:宁波提出到2022年累计建设2万个基站;北京明确2020年,就要累计超过3万个;上海三年内新建3.4万个5G基站,率先建成SA核心网;成都提出建成5G基站6.5万座,率先在全国实现规模化商用。工业互联网方面:北京和上海着重提到要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作为整个体系的中间环节,二级节点向上连接国家顶级接口,向下对接企业标识体系,是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其他三个城市则直指工业互联网目前的另一个痛点,提出要培育工业APP和工业平台,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最终构建工业互联网的生态。成都则对上述两个方面均有提及,未来三年成都将积极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标识解析行业节点。与此同时,加快工业协同制造平台、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提升企业上云上平台应用实效,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等。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算法、数据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和生产要素。有关数据中心建设的提法,可以看出各城市对此领域的思考:以前更多的是存、未来更重要的是算。北京提出,要推进数据中心从存储型到计算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海同样提出,构建计算科学研究枢纽和超算应用高地。成都对此则直指重点:打造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同时,成都有一批具体项目抓手,未来三年将加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区核心区建设,建成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规划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成都在国内较快出台‘新基建’行动方案,政府跑得快,企业得到的机会就多。”彭宇的理解是,城市版“新基建”是政府给杠杆,让企业低成本打磨出产品,继而服务于各行各业及城市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抢资本
给出具体项目
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进来
“新基建”到来,对于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最大的挑战是资金。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的投资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主导,更需要扩大投资主体,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在此方面,各城市已有思考。
重庆的行动方案公布了7大板块的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提出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按照上海市“新基建”的规划,总投资2700亿元中有2100亿元都是社会投资。在资金保障方面将创新方式,支持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以及进一步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广州“新基建”建设,1800亿元总投资,也是与华为、百度、京东等全国300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成都提出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债券进一步向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同时还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债券、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支持。
成都虽未在此次同步公布“新基建”重点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度,但从行动方案中已经能看出有相关部署。比如行动方案提出,以“清单制+责任制”项目化方式抓好行动方案、年度计划各项任务推进实施;制定实施新兴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招引计划;优先保障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
实际上,成都已梳理出了相关重点项目的数量及投资额度。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按照需求牵引、问题导向、适度超前、动态调整的原则,成都谋划梳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目前,共梳理重大项目245个,匡算总投资1.13万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679.7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督查考核的内容分析,成都还注重项目的质量。成都明确要求各部门、各区(市)县将“新基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有效投资、稳定经济运行的重点工作,确定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向上争取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按季度对建设进度、质量等开展督促检查和通报考核。(记者 叶燕 白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