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燃气挖了排水挖,光纤挖了热力再挖……曾经成都的市政管线杂乱无章,城市道路频繁被“开膛破肚”,出行老是不方便。现在,马路不再临时开挖,就连碰上大雨天,也很少遇上漫灌问题。为什么?成都地下有秘密!
这个秘密就藏在地下近20米深处,它的名字叫──“地下综合管廊”。简单来说,它其实是一个“收纳神器”,就是修建在城市地下的一条条公共隧道,用于集中设置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这样一来,马路“拉链”、线路“蜘蛛网”、雨水漫灌等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成都日月大道附近,一条长7.29公里、宽13.6米的地下管廊已经浇筑成型。宽敞的管廊内部,将汇集电力、燃气、供水等管线。“管廊在投入运行后,就需要有人员对这些管线进行维护,所以地面是否预留了人员出入口,各类逃生口、排风口是否设置合理……这些都要提前考虑。”据了解,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地下管廊每200米就设有专门的入口、通风口,方便工作人员检修。
成都还充分考虑新老城区、地理条件、道路断面等因素,将地下管廊建设分为新建项目和老城区改扩建项目两类,对是否将管线统一纳入地下廊道,遵循“宜入则入”原则。
“老城区的一些区域采用传统方式布局管线,如果在这些区域新建地下管廊,涉及大量建成设施的重新规划,影响大,成本高。这种情况下,只要原状布局的安全性有保障,就保持原状。”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地下管廊已建成投运20多公里,50多条在建管廊总长度约167公里,覆盖绝大部分中心城区。按照规划,到2035年,成都全市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有望突破1000公里。
日月大道地下综合管廊的巡查人员刘术荣说,现在是汛期,管廊的排水系统运行情况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该处地下管廊的积水是由排水沟经过地漏流到积水坑中,然后通过抽水泵被排到市政雨水井里。”据了解,在雨量过大时,管廊中的雨水管线总能发挥排水功能,有效提高城市防洪防汛能力。
地下管线就像城市的“血管”,虽然隐身在人们视线之外,但一旦发生故障就像城市发生“血栓”。因此,确保管廊运行安全稳定是一切功能实现的前提。作为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市级总控中心通过和多个分控中心相连,实现全域监控和片区巡查相结合。据成都市管廊监管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总控中心已于去年5月试运行,负责对全市地下管廊进行全域监控、指挥调度,确保管廊安全稳定运行。
在总控中心监测平台,轻点按钮,一处地下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
总控中心工程师介绍,地下管廊往往与其他设施交汇编织,例如金融城地下管廊就与两条地铁以及很多条市政道路相交,“在复杂环境下,按照实际尺寸比例和光线环境进行模拟,再通过VR(虚拟现实)模拟管廊内各类突发事件,就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市级总控中心,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市政务云平台基础资源,实现了对成都市综合管廊的智能、协同、高效和规范化管理,提高综合管廊安全运行、科学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成都市增强城市感知功能、拓展城市管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钟辉 供图 成都市城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