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出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鹤山社区以此为抓手,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围绕“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实施了社区微更新项目,将社区空间利用不足、功能发挥不优的墙面进行重新规划,以打造邻里场景为重点,唤醒文化传承。通过虚实相结合的形式,将旧城旧貌、农耕印记、昔日生活场景等用图文立体上墙展示,结合居民捐赠的打铁台、石磨、加重自行车等老物件,打造了一处可体验、易参与、能共享的“文韵鹤山,家的记忆”文化长廊。
鹤山社区鹤山社区属于旧改社区,随着城镇化推进,曾经辖区内颇具传统特色的老厂区、老手艺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老旧社区改造中如何留住乡愁的问题越来越被大家关注。鹤山社区坚信旧城改造,不仅要以优质配套、服务升级取胜,更要记住历史、讲好故事,建设有底蕴、有温度、有情怀的城区。社区从寻找记忆、分享记忆、传承记忆、展现记忆四个维度出发,以社区故事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寻找鹤山记忆,留住美丽乡愁”老物件征集活动、“我和鹤山的故事”分享会活动、“时光长廊创意摄影赛”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居民共同参与文化寻根,调动居民参与空间更新,让居民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加增强了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老一辈人能够回忆乡愁,让年轻一辈人传承社区文化。
这条新建的文化长廊成为了居民们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展示着从前的老物件、老照片,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到几十年前。在鹤山社区文化长廊,那份记忆中熟悉的、充满温情的乡愁通过“图文+实物”的方式,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
在鹤山社区的一条街巷里,有一个别具特色的铁匠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正热火朝天的打着铁,这给场景在现代化工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已经十分罕见了。这个打铁人叫曹云鹏,他被当地人称为“蒲江曹一刀”,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学习打铁,做了近四十年的铁匠,还好没丢了祖传四、五代的手艺,自己身体还好,不愿做个闲人,经常会帮周围的邻居打一些小物件,修补一些铁器,日子也过得充实,而对于社区将这一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曹爷爷夫妻二人很是兴奋,越来越对的人来关注他的这门传统手艺,他也会将打铁这门艺术传统发扬下去。
时光,不紧不慢的走,一刻也没有停留。不知从何时起,慢慢的乡愁开始积淀,厚实起来。走进鹤山社区,品味这里的传统文化,发现那些早已埋藏在心底的生活场景,在文化墙上面,看着鹤山社区的历史古迹、生活场景、以前最繁华的菜市以及传统手工艺等等,与社区居民一起回味乡愁。
看山思流水,触水入乡愁。每个人心中都住有一个叫乡愁的思绪,触景生情,不触景也生情,偶尔的一次出行,尽管接触的是不一样的村庄、但是那些老旧的打铁台、石磨、加重自行车、泛黄斑驳的照片......这些家中的老物件总能唤起人们过去的回忆。最近蒲江县鹤山社区就打造了这样一个展示老物件的地方,成为了当地居民留住“乡愁”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