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开始,大熊猫国家公园三年试点工作即将宣告结束,正式进入全面自评阶段,自评是验收工作的重要环节,自评通过后,国家将会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后,大熊猫国家公园将会成为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为让大熊猫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试点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破行政区划,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五大山系,覆盖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公园2.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栖息着1631只野生大熊猫。
验收评估是对三年试点工作全方位的自查和回顾,通过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和查找不足,更好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那么三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做了哪些工作?
一、着力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按照国家公园、资源监督、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三位一体的职责定位,调整了国家林草局驻成都员办内设机构。完成3个省管理局、14个管理分局组建工作,整合了82个自然保护地,重新划定管护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和无缝衔接。
二、着力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出台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职能职责》,编制了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责任清单、行政权力清单,理清了公园管理机构之间,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边界、责任边界。成立了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优化管理决策。研究制定了19 项管理制度,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着力建设统一的规划体系。成立了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规划管理办法,加强各类规划管理。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的通知》,指导各级管理机构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完成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系统建设等3个专项规划,正在推进空间利用、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大熊猫小种群复壮等7个规划和方案的编制。
四、着力探索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新机制。出台了7项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编制了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建立了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数据库。积极协助开展确权登记,协调地方政府调处产权纠纷。
五、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分局为单位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共管理事会,打造共建共管共享的协调沟通平台。指导三省管理局编制社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引导产业发展。优先授予原住民特许经营权,鼓励规范原住民利用现有生产生活设施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同时,试点以来投入资金45.8亿元,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大熊猫种群的稳定繁衍,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
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全面自评阶段。大熊猫国家公园迎检组专家顾问张和民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家林草局下发的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将自评内容划分为“自然禀赋”和“体制试点任务完成情况”两个部分。将整个自评工作分为“对标自查、资料收集、报告撰写、档案整理、验收申报”五个阶段,同时成立“综合材料、归档整理、特色创新”三个专班。积极组织各级管理机构密切协作,确保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自评任务。
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表示,截止目前,试点区建设17项主要任务,41项工作措施已全部落实;试点中期评估反馈意见7个方面16项整改任务,44项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应该说,大熊猫国家公园已具备申请评估验收的全部条件。(记者 武力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