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7月初,成都高新区启动为期2个月的集中攻坚建筑工地扬尘污染专项行动,综合分析AQI空气综合指数构成因素,攻坚治理PM10颗粒物。专项行动以来,高新区通过“网上巡”“现场巡”“空中巡”,引进高新技术手段,对顶风违规单位给与顶格处罚等方式,一个月后空气质量月优良天数达到28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市排名稳步上升。
推动扬尘治理工作,高新区扬尘办在督促辖区工地100%签订《扬尘治理文明施工承诺书》的同时,从工地生产“全周期”梳理出4大类14项可能产生PM10颗粒物的隐患。据此,扬尘办制成了《工地扬尘污染现场管控检查清单表》,一方面下发所有工地作为工地扬尘治理管控标准,督促管理方精细管理,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将《检查清单表》作为区街两级检查指导和执法部门处罚的工作指南,确保落实要求无疏漏(一个月内《检查清单表》已升级到3.0版本)。专项行动中,扬尘办对扬尘问题较为突出的地铁施工项目、交子大道品质提升工程、中和片区工地等采取集体约谈共计3次,宣讲政策要求和法律法规,讲清政府治理扬尘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围绕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高新区扬尘办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对参与部门和街道细化任务分工,规划出中心区、严管区、加强区和一般区,对辖区内所有建筑工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中心区的采取“定人定岗定责”驻守方式,由街道派人入驻工地,全面监督文明施工状况,监督者与建设方共同对工地扬尘问题负责,实行捆绑考核。从严管区到一般区,街道负责合理安排执法巡察力量,逐级降低巡查频率,最低限度每个工地每天巡查2次。扬尘办制作了分类分级管理靶心图,“一图尽览隐患源”,规划建设部门和扬尘督查大队据图开展隐患点巡查,既要发现工地扬尘问题,又要巡查各街道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工作力度不减。对建筑渣土运输扬尘问题,则由交警六分局与属地街道不定时设立卡点,严格查处运渣车的违规行为。扬尘办建立“每日一督查、每周一例会、每月一总结”机制,根据各街道辖区PM10的变化检讨措施力度,交流好做法,总结新经验。
(执法平台调度指挥工地巡查)
不断优化扬尘治理手段,依托网络技术开展“网上巡”。专项行动以来,扬尘办主动与建设主管部门联动,依托“智慧工地系统”提取工地视频监控数据。目前,已经实现32处在建工地的“线上巡查”。扬尘办还派人考取无人机驾驶证,为将来独立开展扬尘空中巡查打下基础。增配装备改进“现场巡”。过去,扬尘执法需要执法人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执法实践中,证据不易固定,主观干扰大,对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违法行为难处罚等问题长期存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因为配备了显示现场PM10指数的手持颗粒物检测仪,“一切用数据说话”,执法手段和证据证明能力都得到加强,长期制约执法巡查工作的难题迎刃而解,队伍正规化和执法标准化得到显著提升。依靠科技解难题。为解决特殊工序的扬尘问题,高新区也积极依靠科技手段帮企业、解难题,
(执法队员现场巡查工地喷雾设施运行情况)
目前,高新区针对深基坑喷锚工序探索建立了扬尘控制的软封闭方式,从雾炮、遮挡物、通道、通风口、工人防护等方面细化了要求;针对工地电焊烟尘难防控问题,引进技术手段,推广旱烟收集器解决电焊扬尘难题等等。多种科技手段均属全市范围内首次在扬尘治理工作中运用。
今年以来,高新区、街两级执法单位办理各类扬尘污染案件100件,罚款106.93万元。在集中攻坚行动中,扬尘办积极寻求改进工作的突破口,对顶风违规的两家建设单位直接引用《大气污染防治法》分别给予10万元顶格罚款。这两起案件的查处,不仅加重了违法者的成本,强化了扬尘执法的力度,更起到了强大的社会震慑效应。
高新区表示,下一步该区扬尘治理将努力实现治理手段从单一向综合转变,被动向主动转变,事后向源头转变,粗放向科学转变,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更多有益经验。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