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看变化丨长宁:做足“竹”文章 建设“世界竹生态竹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0-09-08 15:17: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8日,“一年看变化──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宜宾长宁县。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贾利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长宁县接待中外游客1201.78万人次、旅游收入142.10亿元,分别增长22.16%和14.78%。

贾利华介绍,这一年,长宁县坚持把“天府旅游名县”作为全县上下“一盘棋”工作,健全领导机制、强化政策牵引、坚持项目带动等推动文旅持续发展,引领了全域旅游和县域经济发展。长宁立足“竹”特色,坚持建设“世界竹生态竹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省文旅发展格局中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图为“一年看变化──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活动”现场  摄影记者 刘鑫

做大“一片海”长宁金字招牌更响亮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长宁县以蜀南竹海为核心支撑,突出蜀南竹海核心品牌建设,与“两海”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联动打造“大竹海”旅游环线和文旅融合“改革样板”,构建景县一体、景城一体、景司一体、景镇一体、景民一体的“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长宁宣传部供图

蜀南竹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35个必建项目即将全面完成。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文化遗产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国家4A景区4家、3A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一年来,长宁县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单位1个、四川省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地1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森林康养基地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3A级景区1家,五星级乡村酒店1个,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观光农业、民宿客栈等,景区景点全域提档升级,助力了脱贫攻坚。

深挖“一根竹” 打绿色牌走“文旅+”之路

△长宁宣传部供图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在省级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长宁县通过全域融合、景民一体、政策精准、项目带动等创新举措,实施“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擦亮金字招牌,狠抓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长宁继续发挥好竹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旅游和竹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培育了农业体验、医养康养、体育旅游、精品民宿、房车自驾等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景民融合,培育壮大“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探索健康旅游新方式,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安缇缦运动康养、世界竹景观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竹海”文旅联盟运行见效,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强化宣传营销和品牌打造,为文旅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旅游实现持续良好发展,成效明显。

共建“大联盟”  着力区域联动和全域融合

长宁县坚持“全域融合、共建共赢”这一根本方向,联合川、渝、黔、滇4个省(市)40个县(市、区),成立“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成功选举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围绕“建设竹海大联盟、做靓竹林风景线”主题,明确品牌整体包装、策划、营销以及联盟成员互惠政策等内容,推动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市场共拓、人才共育、区域共治。

同时,积极进行区域联动,大力践行景民一体,蜀南竹海景区鼓励群众以房入股,年人均增收超过2900元,今年全县实施景区民生项目15个,开展旅游技能培训1600人次以上,解决就业1100人以上,实现景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群众主动参与发展旅游的动力活力不断激发。同时打牢“政策精准、强化扶持”这一坚实基础,立足“项目带动、环境提质”这一有效支撑,建立完善项目进景区实事实办、优先保障要素配套等举措,创新开展“竹乡美丽庭院”“一房一路一河”等城乡环境治理模式,全面实施11个A级景区公路黑化,不断健全旅游服务设施,宜叙高速竹海连接线、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用,带动业态繁荣和旅游品质大幅提升,品牌项目亮点纷呈。

接下来,长宁县将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力争到2021年接待中外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将聚焦建设“世界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紧紧抓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动长宁旅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同频共振、相融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刘鑫 王漓鹂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