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9月27日上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并向模范集体代表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
推进“普通话”教学 培养民族团结进步“小小石榴籽”
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野租乡中心校是此次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代表之一。野租乡是凉山州会东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乡中心校有学生223名,其中彝族学生218名,教职工 37名,是一所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小学。近年来,学校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普通话”成为习惯,在润物无声中把“普通话”烙在心中,学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文学科成绩都有质的提升。
“我们发现,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没有过关的孩子,至少要到小学四年级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耽误了很多宝贵时间”。该校老师田伟表示,因此,该校坚持开展普通话教学,并要求全校师生在校期间使用普通话, 同时在学生中开展“结对子”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互帮互助中增进交流、共同进步。
田伟还提到,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影响已经走出校门,走到了学生的家庭和他们的村寨。该校每年都在彝族年期间开展小朋友们喜爱的各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还发动小朋友们在自己家里开展 “小手拉大手”“小孩教大人”的活动。
彝族学生陈富兰的父亲陈桥发每年都到新疆摘棉花,以前经常因为语言不通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造成很多麻烦。2018年之后,陈富兰坚持放学回家就教父亲学普通话,两年多来父亲的普通话越来越流利,现在已能熟练地和别人交流。最近父亲从新疆打工回来,深有感触地告诉乡邻, “真的是学会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仅方便外出打工挣钱,还能交到不同民族的知心朋友。”
田伟感叹道:“我们每个学生都成为了一个个‘小小石榴籽’,改变的不仅是他们的人生,还有他们的父母和家庭,还有他们的社区和村寨,还有那深深的大凉山。”
“我每次回到炉霍,干部群众总会亲切地叫我 ‘王县长’”
此次会议还表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王耀军是其中之一。成都市锦江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民宗局局长王耀军连续参加了两批次共4年的对口支援甘孜州炉霍县工作,结束后又以锦江区对口支援办主任的身份,继续参与其中。8 年的时间里,他奔走在对口支援的路上, 默默地做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当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追梦人。
“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就是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王耀军初到炉霍,便主动与8户农牧民家庭、2名孤儿、1 名残疾儿童和2 名僧人结成“穷亲戚”, 先后捐资捐物20多万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动员工作队队员及爱心人士捐款10多万元,为雅德乡格鲁村孤儿登真娜珍修建了一座两层楼的藏式“崩科' 新房,帮助她居有定所。小姑娘逢人就说:“这个新房子是成都锦江区的叔叔帮我修的,他是我的亲阿达 (干爹)。”
在炉霍对口支援的4年时间里,王耀军走遍了炉霍的乡村和牧区,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就步行前往,多次突遇暴风雪和泥石流,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牵头制定了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规划,推动实施28个援建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就医、饮水、上学等民生难题100余件。利用所学法律知识,圆满解决炉霍县民政福利大楼长达12年的产权纠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挤出有限的工作经费,帮助小安批村换装标准水泥电杆,解决了该村十多年来的安全用电难题;积极引进山东盛煌农业,在炉霍打造甘孜州第一个高海拔蔬菜种植基地,修建飞地蔬菜大棚300多座,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800余元。
“我每次回到炉霍,干部群众总会亲切地叫我 ‘王县长’。”王耀军表示,他的心也从未离开过炉霍,愿一直做他们心中勤勉奋进的 “王县长”,继续为促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