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建“双城” 宜宾还要建设成渝地区区域教育中心

2020-10-13 20:1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随着1010日西南大学与宜宾市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宜宾迎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首所重庆合作办学的高校。

作为一座拥有人口556万的城市,4年前,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仅2.5万人,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和“大学城、科创城”建设的发展战略下,实现在宜办学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两个翻番”。


宜宾如何“无中生有”建“双城”?4年间建设成果如何?下一步又将如何实现成渝地区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

“双城”拔地而起

高校学生超7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75%

宜宾“双城”即大学城和科创城,位于四川省第一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

据了解,宜宾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包括产业基础位列全省前列,而在2016年,宜宾市每万人拥有大学生约为45人,在全省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宜宾高质量发展的两个突出短板。

为补齐宜宾科教发展的短板,为下一步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智力支撑,201610月,宜宾市提出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作出了“打造科技强市,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重大部署。

短短四年时间,第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建设,第二期6平方公里正在顺利推进,已累计签约高校达19所,在宜办学高校达11所。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宜宾校区7所高校,学生已经入住,开始了相关教学工作;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近期即将开学,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今年秋期即将建成。

据了解,宜宾市在校大学生今年年底秋期将超过7万人,累计培养留学生已达到50余个国家700余人。同时,在宜高校已与近20个国家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12个科研机构和2个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

此外,宜宾在教育资源上的“跨越突破”,带动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长75%,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2016年提升9个百分点,达56%

创新“双城”建设模式

人才“引得进”还要“留得下”

宜宾“无中生有”建“双城”,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近16平方公里,增加城市人口约15万人,这15万人其中7万人都是大学生。

据了解,有了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研发机构和平台后,宜宾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实施柔性引才,创新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优惠政策;推动“双师型”教师岗位、薪酬、培训、交流一体化改革,激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教学、企业技术能手到院校任职。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下”。围绕如何“留住人”,在“双城”建设上,宜宾市创新实施“三个三分之一”,即:“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建大学、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通过这三个板块的互助,用城市开发的收益,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在“双城”建设布局上,把教学、科研、产业、生态、生活组团进行充分考虑,学生及周边居民生活的服务配套按照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三个层次的生活圈规划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已延伸至大学城,出校门即可乘上网红智轨,宜宾主城区所有商业圈均纳入大学城20分钟生活圈。

在“双城”建设总体规划上,充分考虑综合配套,周边建设高水平幼儿园、初高中等学校,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分院,以及文化公园、商业综合体、跨境保税商品中心、教师周转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来宜办学高校教职工适龄子女全部解决入学。学校里有区域性的公共图书馆、公共体育中心、公共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公共设施共用共享。

牵手重庆高校

加快建成成渝地区区域教育中心

此次宜宾市与西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宜宾市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西南大学的科研、教育、人才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在共建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共创宜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教育、乡村振兴、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西南大学教育科研水平提升,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市校合作的典范。

据悉,在共建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方面,将重点围绕宜宾市“6 3”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充分结合西南大学相关学科专业优势,共建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通过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进行研究生培养、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在共创宜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方面,将依托西南大学宜宾研究院共建“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西南大学”科研总部区,在园区共建农业相关科研实验、创新创造等研究平台和科研实验基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建人才专家库,共建宜宾市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教育方面,将在基础教育办学、共建教育研究基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乡村振兴方面,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咨询、产业咨询指导、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人才交流方面,将围绕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人才交流互派、分级分类的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培训、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按照宜宾市相关规划,到“十四五”末,有一个双10目标,即全面实现10所普通高校、10万大学生和10所高职院校、10万高职生的2个“双10”目标,推动大学城科创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成渝地区区域科教中心,最终为宜宾2021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最坚实的科教支撑。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张华 摄)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