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蓝天!今年成都这样做……

2020-11-11 12:48:28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树立空气品质优良的“成都样本”,日前成都市召开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现场会,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会议确定了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建筑垃圾源头减量30%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和工作体系基本完备的目标。

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 提升处置能力 

据了解,成都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成都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完成《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完善建筑垃圾申报批准、源头减量、运输管理、企业分级管理、循环利用达标、监督管理执法等相关制度,制定建筑垃圾管理专项规划,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形成与城市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建筑垃圾处理体系。

2020年底前,除“5+1”城区以外,每个区(市)县至少建设1个规范化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新都区、青白江区、简阳市、崇州市要建设完成4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2021年底前,市本级要建成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温江区、双流区、金堂县要建设完成3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逐步提升成都市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

构建建筑垃圾处置全闭环管理模式

现代化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对建筑垃圾进行了分类管理,明确每种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以此实现科学有序的处置。制定了“两点一线监管流程”,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全过程、全数据、可朔源的闭环信息化监管。
为着力规范管理,消除安全隐患,还充分利用“三查一体”、天网、GPS、北斗系统等手段,对违法倾倒渣土等行为予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逐步实现建筑垃圾从源头产生、运输、处置到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监管。进一步完善已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常态化维护管理制度,每年开展风险评估等,实现了由“人防”向“技防”为主的监管方式转变,实现废水零排放、扬尘零排放、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逻辑并行的治理方式。
源头治理“下功夫” 执法查处“出重拳”
为确保2021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优良天数率同比上升,秋冬季不出现重度污染天,成都市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确保产生端减尘降尘。强化城市道路“清洗除尘”,推行高效清洁的清扫作业方式,确保路面无灰带、花草树木无积尘。强化建筑工地“管控降尘”,加大对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或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导致油烟超标排放等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整治露天焚烧违法行为。

同时在执法查处上“出重拳”。强化工地扬尘执法查处,攻坚行动期间每月组织开展至少3次扬尘管控专项整治行动。要在成金青、成简、成新蒲、北新干道等重点线路和重要区域开展运渣车联合整治,合理设置扬尘治理检查点等,通过“智能化”“信用化”手段,对违规施工造成扬尘污染的建设和施工单位实施信用惩戒。


截至2020年10月30日,今年成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2天,未出现重污染天,扬尘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接下来,成都将在扬尘污染治理中加大力度,在建筑垃圾治理上压实责任,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钟辉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