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保局晒两年成绩单!你满意吗?

2020-11-20 11:42: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根据我省机构改革方案,四川省医疗保障局于2018年11月9日成立。这两年,四川医保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省医保局晒出了两年成绩单!

医保扶贫:1872万人次贫困人口参加医保享受财政代缴

全省医保系统紧盯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将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一是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缴费全额代缴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两年以来,全省有1872万人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享受财政代缴政策,落实代缴资金39.3亿元。二是提高保障水平。实行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倾斜支付政策,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全面取消封顶线。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作用,政策范围、救助限额内个人自付住院费按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救助。三是全面查漏补缺。联合扶贫部门开展数据大排查大比对,提高医保扶贫数据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跟踪审计发现问题全部整改销号。

健全基金监管制度体系 严厉打击欺诈骗保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及清华书记、尹力省长有关指示批示精神,把基金监管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决守好参保群众“救命钱”。一是完善监管机制。联合公安、卫健等部门,构建集法治、经济、行政、信用等手段为一体的综合监管机制。今年在省纪委监委统一安排下,部署开展打击医疗机构内外勾结欺诈骗保专项行动,截至10月共追回基金及处违约金9.58亿元。二是开展专项治理。2019年以来查处医药机构3.8万余家,暂停协议3818家,解除协议601家,移交司法117家,移送纪委监委立案查处66人,追回基金及违规违约金14.7亿元,年度专项治理工作综合排名全国第二。三是创新监管方式。组织开展飞行检查和突击检查,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智能监管。指导成都、德阳、广安、泸州推进基金监管“两试点一示范”国家级试点,在全国率先运行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四是强化社会共治。建立医保基金社会监督员制度,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并出台举报奖励办法,有效线索全部按时办结。

抗击新冠疫情:将相关诊疗药品、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

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全面发力、全程投入,“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机构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一是建立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行救治费用医保支付和财政兜底双重保障,并提前向救治医疗机构预付基金6.97亿元。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覆盖药品、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统一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并纳入报销。截至10月中旬,全省结算确诊和疑似患者医疗费用2457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1909.06万元,其中医保支付1238.92万元。二是抓好药械稳价保供工作。在全国率先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纳入集中挂网,指导四川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发布稳定价格承诺书,协调490家药械企业为208家医疗机构紧急供应防治药械3.2万件。三是全力支持复工复业复产。出台职工医保费阶段性减半征收政策,为全省企业减征医保费64.34亿元。利用四川医保手机APP等平台推行“不见面”经办服务,及时提供互联网+门诊、开药、送药上门等服务。

推动医保跨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医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医保发展的公平性协调性。一是会同重庆建设西部医保发展先行区。与重庆市医保局签署川渝医保战略合作备忘录,在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药械联盟采购和价格联动、探索医保缴费年限跨省转移互认等十个方面开展合作。二是指导成德眉资推进医保同城化发展。印发《医疗保障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签署《医疗保障同城化战略合作备忘录》《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同城化合作协议》,加快构建同城化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强化五大经济区内部一体化发展。指导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签署医疗保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推动待遇政策均等化、医保支付趋同化、基金监管一致化、异地就医便捷化、经办服务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合作。

“三医”联动 推动医改向纵深突破

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强化医药服务需求侧与供给侧对接,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一是实施药械集中招采。组织开展成都“4+7”集采试点、第一批集采扩围及第二批集采,57个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推进第三批药品落地和第一批医用耗材冠脉支架带量采购,其中冠脉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牵头邀请8个省(市、区)组成省际招采联盟,遴选17个药品和2个医用耗材,联合开展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二是支持医卫事业发展。制订57项新增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加快医疗新技术进入临床使用。出台“远程会诊”等4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为开通远程会诊、互联网复诊奠定基础。三是助力医药产业发展。与资阳签订《共建“中国牙谷”智慧医疗健康生态战略合作备忘录》,从畅通招标采购通道、优先接入异地就医平台等渠道,支持建设全链条口腔装备材料产业基地。与成都市高新区签订《共建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战略合作备忘录》,通过争创国家区域药械采购服务中心等途径,推动建立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地和医疗中心。

提升群众获得感  医保财政补助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

在基金可承受、制度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高参保群众待遇保障水平。一是补齐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连续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50元。全面取消居民医保个人账户,向门诊统筹稳妥过渡。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医保合并实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实现同一统筹区家庭共济。指导成都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目前已实现成都市内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覆盖,并将省本级职工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二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调节医疗资源配置、控制医疗费用增长。22个统筹区(含省本级)按病种付费病种数量均达到10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DRG付费试点统筹区达到13个,德阳、南充、泸州成功申报为DIP分值付费国家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保障管理改革的意见(试行)》,通过实施“一个总额”、家庭医生医保签约服务包等措施,引导医共体向强基层、便群众、省费用、降负担方向发展。三是强化更多群体医药保障。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完善国家谈判药品单行支付制度,创新医院、药店“双通道”供药机制,统一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针对长宁地震出台医疗保障七项措施,确保受伤群众及时得到救治。开展术前门诊检查费用纳入住院支付管理试点,缩短患者住院、手术等待时间并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指导成都试点推出普惠式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惠蓉保”,将20种特定高额药品和3类罕见病纳入保障范围,每人每年缴纳59元即可享受100万元保额,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参保人数已超过300万。

解决堵点难点问题  医保服务更便捷

提升医保服务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购药感受。一是健全经办服务体系。统一全省40项医保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市(州)域范围内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深化医保系统行风建设,专项评价排名全国第九。有效整治重复参保、虚假参保等问题。二是强化信息服务能力。把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局“一号工程”,积极申请国家信息化建设试点,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贯彻全国统一医保编码标准体系,相关经验在全国医保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加快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年底前全省各地主城区“两定”医药机构实现“就医购药不用卡、只刷医保电子码”。全面推广运用四川医保手机APP等系统,全省注册人数达70.72万人,多数地区业务网办率超过50%。三是拓展异地结算范围。将异地联网结算定点医院从大中型医院扩展至基层医院,省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分别达到3234家、2548家。牵头促成西南五省(市、区)开通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地区,受到国家医保局肯定和央视新闻播报。

据介绍,四川医保工作虽然实现了稳健起步、良好开局,但距离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省贯彻实施意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抓好信息系统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两项基础性工作,推进医保脱贫攻坚、打击欺诈骗保、强化疫情防控三项硬任务,深化地区协同、药械集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四项改革,更多更好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张药滟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