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举行的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亮相。结合成都城市长远发展目标,《规划》提出近中远三个阶段目标:
到2025年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研发中心、具有中国西部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国辐射能力信息中心、具有亚欧影响力的流通中心,建设成为全国总部经济汇聚新高地。
到2035年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带一路”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亚欧辐射能力的枢纽型信息中心、具有亚欧辐射能力的枢纽型流通中心,建设成为泛欧泛亚服务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中枢。
到2050年打造成竞争力卓越的创新引领型的全球科技中心、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辐射能力的信息中心、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西部流通中心,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服务网络体系中的新兴城市。
在重点任务方面,《规划》提出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能级,提出了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体系、空间体系和供应链网络体系等三个体系。
一是构建链接全球的高能级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规划》指出,总部经济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管理运筹模式、一种高级经济形态,下一步重点在于增强总部经济集聚能力、运筹能力和辐射能力。
科技、金融、流通、信息是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头羊”,将其打造成为核心引领型产业集群,接下来将进一步增强核心引领型产业集群的全球显示度和国际竞争力。商务、服务贸易、人力资源、节能环保是服务先进制造业的基础行业,将其打造成为基础支撑型产业集群,下一步重在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优化基础服务供给结构。
同时,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新兴技术向生产服务环节深度渗透,提出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重点新经济新业态。
二是构建“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空间布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以来,以产业功能区为牵引,优化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态势全面形成,66个产业功能区成为全市产业发展布局的主要载体。
下一步,将以66个产业功能区和科创空间为依托,坚持“集聚成点、串点成轴、点轴互动”空间发展理念,运用“平台城市”思维,优化市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塑造“一轴带动两港协同三级支撑”空间布局。打造9个城市核心级综合型生产性服务功能区、16个片区服务级专业型生产性服务功能区和若干个园区配套级特色型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三是构建引领区域、辐射国内、服务国际的供应链网络。成都国际枢纽地位突出,双流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四个“5000万级”机场,4F级天府国际机场即将投产运营,国际班列开行数量连续3年领跑全国。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地位作用,全面打响“成都服务”品牌,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半径,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区为辐射范围,构建引领区域的供应链服务网络。深度挖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内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需求,构建辐射国内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发挥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作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服务国际尤其是链接泛欧泛亚的供应链服务网络。
在《规划》实施的支撑与保障方面,为确保规划的重点任务加快实施,成都策划了天府总部经济聚核成势等八大行动计划,并配套了更具针对性的产业引导政策体系。同时,为确保“按图施工”、“有序推进”和规划目标进度可评估易管理,《规划》分别从组织实施、规划衔接、营商环境、要素保障、统计体系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记者 程怡欣 杨富 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