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2月7日,中共四川省委解读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四川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唐文金在答记者问时说,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市场腹地和内陆开放门户,又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必须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在融入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重点是要从三个方面探索融入路径。
第一,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国内大循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我省消费市场庞大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相对健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和超过680万户市场主体,在供需两侧都有比较优势。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着眼的是发挥我省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科教和产业基础优势。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和消费基础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协同解决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聚焦重点问题多推创造型、引领型、市场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瘀点堵点。
第二,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需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起点。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四川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新的重大机遇。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着眼的是强化国际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运筹功能、全国流通枢纽功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要增强对外交往、中转服务、信息交换等核心能力,形成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通东向铁水联运通道,构建国际航线、国际班列、长江水运、陆海联运等多通道协同运行体系。
第三,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引领。要以此统揽全省区域经济布局和各领域重大部署,树牢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优化完善川渝合作机制,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