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江:村民搬出土坯房住进小洋楼 村里还发“年终奖”

2020-12-10 17:46: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黑化的村道将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小洋楼串联,路边,路灯渐次排列;地里,新栽种的油菜苗生机勃勃,将“白寨人家”四个字映衬得更加醒目……12月9日,记者来到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聚居点,这里的新农村景象令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当地充分利用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因地制宜,特色突出,着力在农旅结合上下功夫,打造出产村相融的美丽新村。此外,当地还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外地业主,建成300余亩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体验园区。村民在获取租金外,还能在厂里打工获取劳动报酬,而入股园区的产业扶贫产业基金,每年能带来十余万的分红,2019年,每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还领取了800元的“年终奖”。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比以前好一千倍”

12月9日上午10时30分,大雪节气后的响滩村气温不高,今年59岁的邓洪金正忙着晾晒熏制好的腌腊肉制品,“有排骨、香肠和腊肉,给过年回家的女儿准备着。”

“如果不是这么好的政策,我现在怎么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比以前的土坯房好一千倍。”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邓洪金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思绪也回到了当年。

几年前,在外务工挣了一些钱的邓洪金,准备回家翻修自己的土坯房。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他的计划,“去医院检查,就说我是结肠癌。”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药成了邓洪金每天的必需品,前后医疗费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邓洪金也因此致贫。

“当时根本就不敢再想要翻修房子了。”邓洪金称,他以前的土坯房是父辈传下来的,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家里就漏水。2018年底,他家被列为危房改造户,“村干部知晓我家的情况后,告诉我关于危房改造的政策,2019年底我就搬进了新家。”

如今,邓洪金一家四口的新房位于“白寨人家”聚居点,是一栋两层的小洋楼。屋内家电、家具样样齐全,水电气都已实现入户使用标准,他再也不担心下雨天会漏水。此外,在各方的帮扶下,邓洪金一家收入稳定,达到了脱贫标准。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邓洪金家庭年纯收入共计2.3万余元。“我享受了低保等国家补贴,女儿外出务工也有收入,年底村上还有分红。”

在中江县,像“白寨人家”这样的聚居点也不是个例。位于继光镇继光村的“团碑新居”聚居点,按照家庭成员数量,设置了从1人户到6人户多种户型,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门口还有一个“微菜园”。

据了解,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德阳始终聚焦住房保障。2020年,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6233套,1.29万人按时搬迁入住,完成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1.2万户,5.58万户贫困群众通过“五改三建”实现住房功能配套,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农业产业办到家门口 年底村上还发“年终奖”

脱贫既要“送上马”还要“送一程”,如何让贫困户不返贫,产业扶贫成为当地思考的一个重点。

当天,记者走进位于仓山镇响滩村的四川菇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菇棚内肥硕鲜嫩的杏鲍菇挂满菌棒,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已成熟的杏鲍菇被采摘后,经初步处理、打包后,即将被送往各地市场。

据响滩村党支部书记隆道学介绍,该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可追溯到2014年。最初,四川省农科院基地在此建羊肚菌试点,后逐渐实现工厂化生产。期间经过绵阳企业发展,到2017年上半年,“菇视界”瞄准商机来此接手建立厂房,开始一条龙现代化生产,这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我们本村的人远远不够,还要从外村招人。”

在培育室,响滩村的原贫困户张建素正在灌装环节进行灭菌操作,动作熟练。而在2017年之前,她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车间技术人员,“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家门口就能挣钱。”

包装部车间中的工人,不少是中老年妇女。双柏树村的叶春华,在这里工作已有3个年头。她讲到,包装、摘菇这些活儿易上手,动作麻利的工人,每个月最高能拿5000多元工资。

此外,当地还积极探索形成“公司投资+扶贫资金”分红收益机制。通过协调,累计向县上争取产业扶贫发展资金180万元,投入公司作为股本,每年能获得分红资金12.2万元,其中80%用于资助响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响滩村100余名贫困户每人享受了800元“年终奖”。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卢成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