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石窟经他走向国际!成都作家萧易著作将由瑞士出版社推出法文版

2020-12-27 16:50:00   锦观

成都日报副刊部编辑、作家萧易2018年推出《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将视角投向道教石窟。今日记者获悉,时隔两年该书再传喜讯:斯内克瑞士图书公司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约,将在瑞士出版发行《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法文版,书名《Be Aware──Chinese Taoism in Rock Caves》。以纸为媒,此次合作让天府文化的国际表达越来越多元化,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助力。

《知·道》构建雅俗共赏的石窟道教史

萧易现任成都日报副刊部编辑、《天府广记》杂志主编,《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古蜀国旁白》《纵目神时代》《金沙》《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寻蜀记──从考古 看四川》等专著。2013年,萧易出版了首本石窟著作──《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从此将写作、研究的方向转向石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是他2018年创作的一部全面考察道教石窟的作品,是一部“行走的书”。萧易用了八九年时间在四川、重庆、陕西等地对道教石窟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一手资料,构造了从南北朝到清代的道教石窟序列,做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考察中国道教石窟的现状。它带观众走进繁复精美、神秘莫测的石窟艺术,重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道教人物,驰骋于那波云诡谲的历史。石窟的真实、历史的缥缈,时空交织,包罗万象。深山寻访,问道知道,构建了一部雅俗共赏的石窟道教史。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柳扬博士如是评价:本书叙述分布各地的道教石窟,始自北朝,终于清代,跨越近1500年历史。作者的叙述视角颇为独特:有时他是一个隐身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评判者,如同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进行讲解;有时他又是一个亲历者,有关石窟的故事是从他本人所见所闻及感受的角度叙述出来。如此,尽管中国古代道教石窟艺术,前人已有涉猎,但本书却独树一帜。贯穿全书,作者灵活自如地改变观察或叙述角度:全知视角使其有开阔视野,能让他融合道教教义、史实、掌故,给读者呈现石窟凿造的历史,百姓对神灵的祈望,以及造像风格的嬗递;而见证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亲历或转叙见闻,则以话语的可信性和亲切性补充了全知视角的叙述。

该书201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先后三次再版,先后获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半年最受关注图书”、中华印制大奖银奖、第27届“金牛杯”铜奖等。该书因独到的视觉角度、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创作方式,受到了斯内克瑞士图书公司的青睐。

“最中国”的石窟,大部分在四川

道教石窟,堪称“最中国”的石窟,也是中国石窟文化的重要分支。这是之前极少有学者关注的领域。该书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工作之故,我的足迹几乎遍布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处石窟。2008年夏天,在重庆市大足县一个叫石门山的地方,我看到了不少于《西游记》里的相关人物。”谈及《知·道》的缘起,腼腆而带着书生气的萧易,扶了扶眼镜,向记者介绍道,《西游记》写的虽是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恐怕给读者印象更深的却是以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为主宰的天庭,以及他们麾下天蓬大元帅、太白金星、六丁六甲、土地公公等庞杂的道教神祗。石门山给了他一个启示,根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是要开凿石窟的。从石门山回来后,他一直在想,道教石窟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在中国有着广泛分布?是否如佛教石窟一般,有着清晰的分期?从2008年开始,他着手收集道教石窟的资料,每到一个地方做调查,都会仔细询问当地考古队、文管所境内有无道教石窟。几年下来,却是收获了了。这一方面是因为道教石窟存世稀少,另一方面,作为石窟研究的分支,道教石窟长期不受重视,许多龛窟连基础的调查、测绘都未完成,更别说建立完整的考古学序列了。经过8年的田野调查,他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他说,中国道教石窟大致分布在北京、陕西、山西、四川、重庆、浙江、云南、湖南、安徽等省市,以四川省与重庆市数目最多、最为集中,这里古称巴蜀,有着深厚的道教渊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道教石窟并非分布在国人熟悉的道教圣地,像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茅山,而是隐藏在人迹罕至的荒野田畴,比如龙山、南山、石门山、麻空山、凤仪山、龙鹄山、长秋山等──这些不知名的山头,为了解道教提供了全新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道教石窟的大部分分布在四川,比如丹棱龙鹄山、仁寿坛神岩、安岳玄妙观、洪雅苟王寨、巴中朝阳洞等等。1995年5月,成都西安路石刻窖藏曾发现一尊道教造像,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南朝道教造像,现藏于成都博物馆。2020年,萧易作为四川省文旅厅文旅资源普查特聘专家,撰写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摩崖造像专项报告》,对于四川省新发现的佛教、道教石窟进行了系统梳理。这些新发现的石窟,进一步夯实了四川省是石窟大省的地位。

风餐露宿 执念的田野调查

《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曾评价:萧易文质彬彬,很难把他与一个迈动双脚,奔走大地,探险加考古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些年来,萧易风餐露宿,执念的田野调查,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能够品味。分享其中的故事,萧易打开了话匣子:

道教石窟,大多分布在深山中,比如剑阁县境内王家河、天马山等石窟。王家河石窟地处剑阁县毛坝乡宝桥村5组河畔的石崖上,剑阁文管所副所长王朝晖领着我,在河畔旁的公路上找了几个来回,也没找到石窟的踪迹,他在车上嘀咕:“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记得就在第三根电线杆下面,现在怎么找不到了。”后来才知道,因为农村线路改造,电线杆挪动了位置。我们又请当地人带路,才找到这处鲜为人知的石窟。

长期以来,一些道教石窟常常被当成佛教石窟,萧易在考察中也尽力还原其真实身份,比如彭州灵石村石窟。灵石村是彭州两个高山村之一,境内群山起伏、植被繁茂,三块大石包呈品字形分布,11龛、21尊石窟就开凿其上。萧易来到这里后,认为该地区以道教石窟为主,“灵石村天尊座下雕一狮子,狮子口吐莲茎卷草,密布石窟,布局、题材与绵阳西山观颇为相似。绵阳西山观是中国少见的隋代道教石窟群,诸如‘大业六年’‘大业十年’等题记,将时间之针准确定格在隋代。这似乎意味着,灵石村的开凿年代,似乎也早在了隋末唐初。”

值得期待的是,萧易另一本关于石窟的新书《生如莲花──供养人与巴蜀石窟》,也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从金石、碑文中寻找材料,将目光投射到历朝历代修石窟的人──供养人的故事,探寻人的喜怒哀乐、命运浮沉对于石窟题材的影响。

延伸阅读

Snake SA (斯内克出版公司)是欧洲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成立于1997年, 在意大利和瑞士分别设有办事处,出版图书类型涉及多个方面,涵盖历史,文学,小说,摄影以及艺术等,出版语种包括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等,产品主要分销到欧洲各个国家。斯内克出版公司与中国的版权业务往来非常密切,该公司相当一部分出版作品的中文版权通过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引进中国,出版物内容创意和质量受到中国各出版社的一致好评和追捧。本着文化交流、版权互通的合作意向,斯内克出版公司也致力于将中国优秀图书作品引进意大利和瑞士,进而再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嘉 供图 萧易 编辑 杨华春 校对 宋和霄 审核 蒲薇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