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成都位居重点城市考核第一档

2021-01-16 09:4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1月15日,记者从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成都市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政策、标准、工作及设施“五大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全社会参与、成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成都模式。在住房城乡建设部2020年第三季度对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的考核中,成都工作成效显著,位居第一档次。

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法治引领。2020年10月9日,成都市颁布《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各个环节。

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谋划设计。成都市确定了未来五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及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即“一年建基础、两年提标准、五年成模式”,紧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个类别,直面“前分后混”问题,创新生活垃圾分类“成建制推进”工作模式,将生活垃圾分类着力单元放在街(镇),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等示范标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示范社区、示范小区创建,评选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126个。

完善工作体系,强化组织动员。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四进”活动、主题宣传、互动实践等,将每年8月11日定为“光盘行动”宣传日,聘请张靓颖为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大使,邀请包含全国道德模范、人大代表、巴蜀笑星在内的50位知名人士作为垃圾分类“传播助力官”,编印幼儿园、小学、中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培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截至2020年底,成都生活垃圾分类累计覆盖居民571.8万余户,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规范引导。2020年6月,成都市印发地方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DB5101/T 73-2020)和《关于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的通知》等标准规范,推进“四分类”收集点、投放容器和运输车辆更新改造,更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标志,强化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行为引导和工作规范。截至2020年底,已在全市公共机构及1.7万余个小区铺设四分类设施30余万个,规范配备四分类收集运输车2800余辆。

完善设施体系,强化分类处理。2020年成都建成万兴(二期)、邓双、简阳、宝林4座环保发电厂;至此,成都已建成环保发电厂9座,实际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8000吨/日,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目标。建成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4个、就地处理设施34个、社会项目23个,厨余垃圾综合处理能力达2300余吨/日;建成大件垃圾拆解设施30个,有害垃圾暂存点19个,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点)2000余个,可回收物分拣设施35个。

2021年,成都市将重点围绕《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着力推动贯彻实施“一部法规”、建立“一套体系”、培养“一个习惯”,进一步提标提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运行机制,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社会参与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垃圾分类成都力量。
(供图  成都市城管委)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