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2月3日上午,成都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在金牛宾馆开幕,会期4天。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协委员们关注哪些领域?带来了哪些提案或建议呢?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在会议现场为您探访。
医联体建设工作已开展近10年,但仍然存在各大医院一号一床难求,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低,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仍然因基层能力有限而困难的问题。对此,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黄斌建议,逐步推行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构建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何为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是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由辖区政府与辖区内三级综合医院牵头、网格内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加的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黄斌表示,其更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黄斌介绍,此前,成都市二医院牵头,以锦江区13家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为网底,已创新开展了锦江区-市二医院网格化城市医疗联合体”国家级试点工作,为网格内患者提供诊疗、慢病管理、康复、养老等连续性健康服务。数据显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二医院双向转诊同比增加57.19%,慢病相关科室患者住院天数同比下降11.9%、出院例均费用下降12.7%,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同比增加8.9%,慢病家医签约率同比增长55%,开展了10余项新医务、新技术。鉴于此,建议逐步在成都市推行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建设。
具体如何推进?黄斌谈到,市、区卫健委应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群众就医需求、医疗资源配置等选择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与有能力的上级综合医院组建紧密型的网格化城市医联体;三级医院应选派包含有管理、医疗多个专业、检验、影像、护理等共同组建的下派专家团队,分别下沉到各基层医疗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医疗质量、护理、院感等制度,达到同质化管理。
同时,通过导师制方式,师带徒,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留在基层;制定专家交叉指导计划,各专业专家在医联体内循环指导;在慢病管理、义诊、家医签约、健康科普讲座等方面,各专家组团参加;建立医联体内部的信息化网络。等,让分级诊疗落地、落实,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连续健康服务体系。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周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