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关垃圾分类,成都有哪些目标?3月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政府官网了解到,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落实〈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根据《实施方案》,在2021年底前,成都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全覆盖,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2000个、具备厨余垃圾处理功能的分类中转站27座,基本形成厨余垃圾“集中规模化+分布小型化”处理模式;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亭
持续完善硬件
年底前,新增厨余垃圾处理能力450吨/日
垃圾分类投放、收运以及处理几个关键环节,《实施方案》都有明确说明。
在投放方面:成都市各区(市)县政府统筹,街(镇)具体负责,在本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及居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改造和收集容器规范,因地制宜设置定时定点投放点和24小时开放投放点。同时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指示牌,强化垃圾清运时间、频次、收运公司和垃圾去向等信息公示。另外鼓励社会企业在小区设置废旧闲置物品智能回收设施、可回收物回收站点,提供便民回收服务。
在收运方面:成都市将坚持以街(镇)为单位,成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完善。商务部门将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并接入相关社会企业收运信息,推动实现可回收物信息统计科学化;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平台管理功能,搭载可回收物种 类、交易价格、回收方式等信息公示,以及可回收物和大件生活垃圾预约收运服务等功能。同时成都市将制定“不分类则不收运”操作规范,率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生活垃圾“不分类则不收运”制度,并逐步在部分物业管理水平较高的小区推广实施。
今年3月底前,成都市新增厨余垃圾收集车(四轮平板)409辆、配置厨余垃圾标准收集容器14400个;今年年底前,成都市将累计配置厨余垃圾收集车583辆、专用运输车辆261辆。各区(市)县城管部门将加强厨余垃圾“以桶换桶”收运模式推广和密闭运输监管,确保分类收运整洁规范;同时以具备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预处理能力为标准,加快推进转运站提升改造,确保全市新增厨余垃圾中转站预处理能力1000吨/日。
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方面:成都市各区(市)县政府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和厨余垃圾处置设施专项规划落地;强化有害垃圾暂存点及处理流程规范。到2021年底,成都市新增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能力200吨/日、分布式处理能力250吨/日,可回收物处理能力达7500吨/日,大件垃圾处理能力达800吨/日以上。到2022年底,成都市新增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能力1600吨/日,可回收物处理能力达8000吨/日,大件垃圾处理能力达1300吨/日以上。

▲可回收垃圾回收点
推动全民参与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
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不光要有硬件,全民参与更是必不可少。而想要实现全民参与,包括各种制度标准法律法规等软件也是关键因素,这也是《实施方案》的重点之一,涉及住宿、旅游、餐饮、快递、农贸市场等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中用餐场所需设置适当点餐提示标识,倡导绿色消费,开展“光盘行动”,培养市民节约习惯;住宿、旅游、餐饮及相关配送服务行业主管部门需制定发布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详细目录,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
在产品包装物减量方面,成都市将严格落实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相关标准,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加强对快递业、电子商务企业包装指导,推动建立计价优惠机制等,促进包装物减量。同时成都将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倡导减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加强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
另外成都市将推动落实已建和新建农贸市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工作,积极推行净菜上市;推行绿色办公,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先采购可以循环利用、资源化利用的办公用品等计划。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在非居民端,探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
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只是一个开始。在走好第一步的同时,成都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根据《实施方案》,成都市人民政府会制定本市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控制制度及激励表扬制度,并结合上一年的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活垃圾分类目标要求等,制定各区(市)县下一年的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控制计划和人均减量目标;强化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控制执行情况监督,对于总量控制成效显著的,市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将细化本区域生活垃圾处理总量控制计划,落实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措施要求。
同时成都市将持续深化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资金补贴政策,根据开工时间、完成情况、处理能力给予分档补贴;探索在非居民端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计量收费,着力提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各区(市)县将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质量控制,丰富奖惩举措,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提升属地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另外成都市将遵循产业化思路和商业化逻辑,以市场化、项目化方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产业发展。其中市级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加快推进长安静脉产业园区建设。各区(市)县引导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收、运、处等活动,建设具有其他垃圾转运、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可回收物分拣、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的“小型静脉家园”,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协同处理利用基地等,推进分类收集作业、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分类设施设备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发展。
(记者 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