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 ——成都双流区东升街道广都社区探索社区发展治理的实践

2021-03-09 17:38:00   四川发布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近年来,广都社区党委在市委、区委、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精细治理、精准服务、精美营造,围绕“大融广都、领舞生活”主题,社区小区“两区协同”治理,促进社区需求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秩序和活力的有机融合、发展和安全的有力统筹,构建了“共居、共学、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打造了“有活力、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2019年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20年3月,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小区“天伦家园”荣获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殊荣。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社区党建共同体

广都社区多民族聚居,针对辖区驻区单位多、“两新”组织多,流动党员多等实际,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按照“区域统筹、条块互动、融合链接”的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区域化党建常态化机制、搭建组织生活载体,形成全覆盖、广吸纳、动态开放的社区党组织体系,打造有力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城市社区党建共同体。

聚合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联盟。深化区域化党建互联互动机制,加强社区“大党委”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小区—院落”的党组织架构,与骆家祠幼儿园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小区设立三州功能性党支部和楼栋“红管家,常态化开展双百千·同心圆──“阅读分享”“爱护地球”“感恩母亲”“家长训练堂”“趣味运动会”“邻里节”等党建微项目活动。社区党组织每年底定期组织群众召开民主评议会,定期公示小区工作情况;每月定期收集小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对收集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聚合功能,打造党建枢纽。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在功能上做“乘法”,在服务上做“加法”,打造满足社区居民全龄、全时、全民服务需求的社区党建综合体。一中心:打造占地2000平方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族服务窗口,成立民族服务站,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零距离”便民服务,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法律援助160余人次、开展医疗服务2000余人次;社区结合民族特点,开展普法宣传、民族政策专题学习、文明引导志愿活动,“结对子”19对,参与群众超过2000人次。在服务大厅引入了OSM现场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标准化的精准服务。利用公共空间打造党群活动阵地,常态化开展趣味运动会和邻里节等活动,解决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打造社区党建工作站—“广都安驿”,每个月固定日期,免费组织商家为社区居民提供墙面刷新、管道疏通、洗衣、义诊等服务。打造“广都四苑”。广都融苑,融合“党员之家”“民族之家”“志愿之家”“助困之家”,打造“家在广都”的亲民社区平台,开展了“爱的力量”“最美家庭”等活动。广都聚苑汇集展示汉族、藏族、彝族等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乐在广都”的魅力社区平台,开展“彩色笔下·党旗飘飘”“以爱之名·伴我成长”等活动。广都棋苑打造“和在广都”的和谐社区平台,开展象棋沙龙、跳棋比赛等活动。广都创苑,打造“成在广都”的创新社区平台,广泛开展居家就业、传承非物质文化手工蜀绣等培训,设置了“创享生活馆”“畅享中心”“阅享书吧”等区域。社区盘活、挖掘社区人才资源,用好社区能人(唐卡、剪纸),培养了钩编、烘焙等2名社区能人。开设了社区居民文创产品的展示橱窗,黑水县特色产品展示台,打造了洛呷唐卡工作室,建设了藏书5000余册的图书室,其中少数民族图书500余册。

聚合力量,做实网格党建。社区按照“政治素质好、带头服务好、文明守法好、维护自治好、群众反映好”五好标准,评选党员示范户,激励党员主动参与小区管理;成立“红海棠”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助力世警会、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红海棠”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天府市民云”、小区业主微信群等广泛宣传党的理论政策,为小区居民提供民生服务、办事流程等服务信息,推动党的服务从“地面”到“云端”无缝对接。

坚持分类治理,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广都社区老旧院落多、流动人口多。针对社区人口快速集聚、社会稳定风险交织叠加、治理压力日增等难题,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以实施分类治理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精细治理、创新治理,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有力促进治理目标从追求“社区突变”向“社区渐变”转化,治理理念从化解“社区问题”向“正向循环”转变,治理手段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实现分类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治理优质化、创新治理多样化。 

坚持统筹谋划,构建“五网四图三治”基层治理体系。织密“组织网”“责任网”“宣传网”“信息网”“服务网”,构建全覆盖治理网络;推进“资源图”“责任图”“态势图”“流程图”四图合一,动静结合构建高效治理机制;推行“行业自治”“街区自治”“院落自治”,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商家联盟带动作用、自治组织引导作用,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

坚持供需对接,构建社区分类治理闭环。制定了一本分类治理台账。建立社区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需求清单和治理清单“四份清单”,对社区类型、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整体需求、现有资源进行整体分析,描绘小区形象、把脉小区问题。制定了一份分类服务清单。感知社区共性需求,了解小区个性需要,完善分类项目服务机制。制定了社区发展治理“三年行动·五项计划”,(基层党建引领计划、便民服务提升计划、社区文化营造计划、社会组织培育计划、品牌特色建设计划)。发动社区群众制定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年度服务项目计划。
坚持“双线融合”,构建街道+社区+小区融合互动的治理格局。将治理端口下沉到小区院落。在多民族聚居的商品房小区天伦家园小区,探索“1+211+N”机制,投入20万打造“微绿地”,政府补贴20万加装两部电梯,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老旧院落小区欣和苑小区完善社区自治机制,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监督委员会多方共同参与小区的管理和监督,业委会、业委会、监委会及小区能人小区开源节流,维护小区环境,排污、通行、停车、绿化等得以改观,小区沉淀资金有近10万元,物业费由原来的0.5元/平方米降为0.3元/平方米,物管费收缴率达到100%。将停车位进行闲时共享,一年的收入将近5万元,小区将这笔收入分配给每一位业主。小区实现从“无人管”到“自主管”、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人心散”到“聚民心”的改变,不少搬离小区的居民又回到了小区。在统规自建小区,设立议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议决居民小组的相关事项。坚持街道社区联动,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常态值守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探索构建“三大三快”治理模式,推进信息数据“大集成”、实现“快响应”,前端力量“大整合”、实现“快调度”,基层治理“大联动”、实现“快处理”,有效应对诸如高空抛物、飞线充电、违章搭建、群租、消防安全隐患等社区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坚持精美营造,打造社区共同体 

广都社区是一个新型城市社区,近20年间,经历了从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型。有转型的阵痛,也有“成长的烦恼”。针对社区居民停车难、老旧院落改造等普遍性“刚需”相对集中、文化体育类公共服务需求“升级换代”、不同民族、年龄段居民服务需求个性化等特点,社区坚持精美营造,全面提高场景营造能力,努力打造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生态场景、人文场景、智慧场景等融合叠加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让社区成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 

造血+反哺,打造协作生产场景。遵循活力导向,积极培育社区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做强社区集体经济,反哺社区发展。每年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可达100 万元:利用广都社区9组闲置土地,建设广都便民市场,每年集体经济收入约45万元,该居民小组居民每年分红约11万元;升级改造永安路便民市场,每年集体经济收入约20万元;两个市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纳入社区基金管理。2020年,租用社区拆而未征的闲置土地修建便民停车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约21万元,全部存入社区基金,居民小组每年分红3万元。将集体资产出租给企业,每年收入12万元。去年7月以来,社区将党建综合体公共空间进行线上线下共享出租,截止目前为止收入约3万元,全部存入社区基金;今年,将与领充创想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社区充电桩,预计每年增收6万元。社区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海棠V?I,引进社区咖啡能人打造社区咖啡室,定期组织咖啡师培训等活动;培育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在办公空间、人才招引、融资渠道、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推动个体创业需求与社区服务供给零距离对接。 

共享+服务,打造便民生活场景。面对居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社区遵循人本逻辑,更加突出社区服务的精准度,进一步推动社区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突出功能导向,按照共享集约开放原则,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覆盖;突出共享导向,打造社区服务联盟,利用辖区三个便民停车场,提供约300个共享停车位;利用欣和苑、道孚家苑等10个小区公共场地,提供闲时共享停车服务;设立民族销售区,提供100余个摊位,实现150余人就业。突出优质导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非遗文化剪纸、泥塑、唐卡绘画,扎染等民族活动。
绿色+生活,打造社区生态场景。遵循美学价值,深入推进“两拆一增”,坚持“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理念,利用转角空间打造打造蓉城一家亲主题公园。建设了社区绿道、小游园、微绿地,内设民族文化长廊、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及“爱成都·迎大运”互动打卡点,设计了社区IP──武嘟嘟,社区各民族居民在这里休憩、聊天、锻炼身体,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文化+体验,打造社区人文场景。遵循差异特性,按照社区多民族聚居的特色,形成具有不同感知体验的人文场景。建设全长116米的广都文化墙,从寻味广都、智慧广都、幸福广都三个板块,设置趣味翻转球,撰写“广都赋”制作了做工精致的状元府门头,设计了状元打卡的装置,设置了多民族文化人物剪影墙、互动网红针雕打卡装置、雕版印刷形式刻录五十六个民族的名称、“广都人的故事 广都人的生活”等版块,群众参与人数每天约100人次,荣获了成都首届“美丽社区·共建共享”微更新创意项目二等奖。打造覆盖全域的文化场景,在小区打造清风廊、廉政文化墙;在少数民族聚居小区打造民族风格的院落文化场景,开展了“赛出风采·女神节水果拼盘大赛”“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发展。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