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 四川基本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年目标

2021-03-31 09:23:00   四川新闻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3月30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对四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通报。

“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成效基本完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要素基本完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毅在会上介绍,四川按照“部门管理、分级建设、全省覆盖”的建设模式,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近2.5万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1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3000余个。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毅发言

雷毅指出,在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通过每月通报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倒逼市县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每年完成3000余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8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1000余个市级以上地表水手工监测,开展9000余次执法监测,有效推动测管协同联动,进一步打击了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成为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重要法宝和利器。基本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实现了手工到自动的转变。“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大部分以手工监测为主,经过五年的建设,自动站由296个增加至2634个,比2015年增加了近8倍,基本实现全省市县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水质自动站全覆盖。已建成污染源监测点位2100个,比“十三五”初增加近一倍。新增大气复合站5个、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走航车20台。在污染源监控方面,除做好重点排污单位的规定动作外,四川省立足实际,自选动作探索四川监测新路径,选取成都、攀枝花、泸州、绵阳、南充、达州6市49个行业516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第一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体系试点建设,安装在线监测设备324套、视频监控837套、用电监控1828套,扩大了企业监管范围,实现了新型化监控手段“用电监控”的零突破,通过远程查询企业用电量即可得知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监控触角进一步延伸。第一批试点建成后,截至2020年底,仅用电监控查实排污行为近100起,远程监控让违法排污行为无处遁形,有力保障了生态环境安全。

二是实现粗放到精准的转变。经过五年建设,到“十三五”末,改变了环境监测方式较为粗放,频次低、指标少、手段单一的情况。环境空气质量方面,县级城市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5天、每天监测4次、每次监测3个指标,到现在,实现了每小时监测一次,每次监测6个指标;水环境质量方面,从“十三五”初每月监测一次,到现在,每天监测6次,实现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9项全监测全分析,让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在测管协同方面,创新污染源监管模式,改变以往以固定点位监控为主的格局,利用雷达走航车、无人机等高技术手段,开展污染物移动走航,垂直方向最远可以监测到5公里的高空,水平方向能对半径5公里范围内污染物进行监测,精准绘出“污染地图轨迹”,快速精准锁定污染源,让环境执法有的放矢。

三是实现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的转变。目前生态环境部门与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农村、林草、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实现了协同联动,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质量监测等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互享,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更客观,对发展趋势的预测更准确。2020年,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会商20余次,发布重污染预警3次。

四是实现现状监测到全面预测预警的转变。“十三五”初,仅成都市能开展未来24小时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现今,省级层面实现全省未来15天、西南区域未来7天空气质量预测预报,21个市(州)每日发布72小时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准确率为90.8%;“十三五”初全省水质预报能力尚处于空白,经过五年的建设,现在可预警预报重点流域未来2天水环境质量趋势变化,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记者 何佳欣 张宇 摄影报道)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