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涵盖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和川南临港三个片区,总面积119.99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四川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4万家、注册资本超过1.5万亿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49家。
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40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4的外商投资企业、1/10的进出口、1/10的新设企业,主要指标位居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四年来,这片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
2021年3月26日,成都高新综保区双流园区内,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向海关申请办理了一套飞机发动机组件区域外发维修返区监管手续。
过去,企业开展区域外发维修业务,需对维修货物提供担保,区外使用的维修用进口料件也无法享受保税政策,需要征税后使用,外发维修和物流成本较高。
对此,成都海关联合厦门海关创新实施区域外发维修货物保税监管模式,对维修货物免除担保,区外维修用料件保税,简化了手续,提升了效能。2020年,该模式为企业降低物流费用80%,物流耗时压缩5-7天,平均每个维修件节省约2万元关税成本、约20万元担保额度。
作为国内客流量第四的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依托自贸试验区的政策红利迅猛发展,捷报频传。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双流机场新开国际航线27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年出入境旅客突破650万人次,在2021年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10强。
新冠疫情暴发后,国际客运航班大量减少,“腹仓载货”运力严重不足。为拓展航空物流运力,成都海关全力服务“客改货”业务,支持成都提升国际航空运力。优化装卸流程,全时守候,精确响应,实现全流程“货物等飞机”,确保“即到即装即飞”。疫情期间,双流机场18条全货机航线“不停航”稳定运行,开通22条“客改货”国际(地区)航线,为畅通货运“空中走廊”保驾护航。
在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一串串不断刷新的数据见证着成都中欧班列的成长,最快8天到俄罗斯、12天到波兰、13天到荷兰和德国……7条国际铁路通道、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持续拓展,联接境外55个城市、境内16个城市。
越来越畅通的国际大通道还带来了各地美食,丰富着成都市民的餐桌。在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的跨境体验店“蓉欧荟”,市民可以买到德国巧克力、法国红酒,琳琅满目的商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澳洲车厘子、马来西亚榴莲从采摘到市民的餐桌仅需十几个小时。
繁忙的口岸、繁荣的市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这背后是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大胆改革。来自四川自贸办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四年间,四川自贸试验区对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超99%,地方事权全面实施;三批146项省级管理权限同步下放到片区及协同改革先行区,放权频次居全国前列;在近年国务院发布的三批86个制度创新成果中,四川贡献了11个。(华小梅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