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机会、搭平台、助安居、帮融入……成都这样为青年送助攻

2021-04-21 10:01:00   红星新闻

在成都市火车南站TOD综合交通枢纽,有一处风格温馨、外形时尚的建筑区域。许多年轻人进出往来,似乎一处“家园”。那是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

4月15日,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正在进行一场创业大赛的路演。文旅、医疗、互联网等等各个领域的创业者带着项目与热情,意气风发地上台路演。他们将由此而对接资源、交流经验。而这样的场景,在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甚至在整个成都,时常上演。

有咖啡,有平台,有贴心服务的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是成都为人才们精心打造的“首站式服务平台”。那里是人才汇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载体,也是成都为人才们提供服务,筑梦圆梦的其中一隅。

▲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

在成都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中,“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正是其中一项工程。成都提出,要让青年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

这些承诺,成都将怎样一步步实现?4月15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专题采访在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从就业到创业,从安居到融入,成都已为青年们安排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让青年们在成都尽展其才,梦想成真!

安居

今年将筹集建设人才公寓2万套

让蓉漂人才“住有宜居”

加强安居保障,是人才们安心留蓉,安心为梦想打拼的重要保障,也是“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中的重要任务。

如何让“蓉漂”人才在成都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成都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丰富人才安居方式,成都针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采取人才公寓、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租金补贴等方式,为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安居支持。其中人才公寓有优惠出售、先租后售和共有产权三种保障方式,人才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方式。

与此同时,成都还在加快人才住房建设。自2017年底成都启动人才安居工作以来,累计开工建设人才公寓和产业功能区配套住房项目171个,面积约1680万平方米,可提供住房9.8万套,实现23个区(市)县全覆盖。

▲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

对于达到条件的人才公寓项目,成都还及时组织开展租售。截至目前,已有20个项目开展租售,面积约310万平方米、可提供住房1.6万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宽人才公寓筹集建设渠道,实施以配建为主、集中新建为辅的建设模式。”该负责人表示,计划今年筹集建设人才公寓2万套,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全面保障人才居住需求,努力让广大“蓉漂”人才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对于许多人关注的成都人才公寓租售方面的优惠政策,该负责人也进行了介绍。

“我们为人才提供三种优惠租售方式。”他表示,一种是优惠出售,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以以市场化的方式购买人才公寓,规定面积部分可享受购房款15%的优惠,其中AB类人才享受面积为120平方米,C类为90平方米,D类为60平方米。

第二种是先租后售,符合条件的人才以市场租金租住人才公寓,租住满5年后,可按入住时的市场价格购买所租住房。同时,5年租赁期间可享受不低于市场租金25%的租金补贴。

第三种是共有产权,符合条件的人才,可按市场价格先购买75%的不动产权份额,待合同备案满5年后,人才可按初次购买时的价格增购剩余部分产权。

创业

“科创贷”信用贷款已累计发放超100亿元

今年又新发布了“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

全方位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也是成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新创业载体的搭建,则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全市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51家,其中国家级双创载体达75家,孵化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服务在孵企业及团队1万余家,在孵企业及团队从业人员约11万人,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创业空间、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投融资、资源对接等一体化服务。

▲成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 外籍人士服务区

比如国家级孵化器“天府创新中心”,现有入驻企业103家,吸纳就业人员1826人,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600余人,占比90%。

再比如省级孵化器“交子金融梦工场”,目前已集聚237家金融科技企业,6000多名金融科技创业者,其中硕士以上学历2400人、海归人才700人。

除此之外,成都还通过哪些渠道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据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正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解决青年人才融资难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成都设立了超过88亿元的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发放超100亿元“科创贷”信用贷款,累计支持科技企业达到5000家次。

今年2月,成都又新发布了“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青年人才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撑。

▲2021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此外,成都还在着力做强做大创新平台,解决青年人才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

据该负责人介绍,成都市已经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121个,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超过1700个。成都超算中心主机运算持续性能进入国际同期TOP5。成都更先后与19所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导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共建优势学科领域创新平台,打造青年人的“逐梦之都”、创业者的“圆梦之城”。

就业

431家就业见习基地,5000个就业见习岗位

还没就业的年轻人可以申请啦

为了让青年就业更加充分,为青年在蓉就业提供渠道,成都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也收获了明显的成效。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成都开展“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活动”和“蓉漂”青年人才系列招聘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90余场,提供岗位27万个。比如成都市人社局举办的2021成都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暨“蓉漂人才荟”青年人才招聘会,组织了701家单位,提供岗位达到2.6万个,平均月薪7421元,参与网上投递简历及进场求职人才共1.97万人。

据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成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发放稳岗补贴1万户,金额超14亿元,惠及职工50万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人倍率2.39,即就业机会比达1:2.39。

此外,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都已拟定了青年(大学生)就业见习及见习基地年度认定计划。一季度,成都市新增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岗位1899个,组织见习人员769人。

▲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

那么成都将如何加大青年就业见习岗位供给?

据成都市人社局该负责人介绍,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以来,成都市依托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2021年,成都市认定就业见习基地431家,开发就业见习岗位5000个。”该负责人表示,有就业见习意愿的16—24岁失业青年、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年度内在蓉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成都市人才网、就业见习基地、各区(市)县人才中心申请参加就业见习,签订三方协议,也就是由见习基地、见习人员和区(市)县人才中心三方共同签订《成都市高校毕业生(青年)就业见习协议书》。

见习期间,见习基地将按月为见习人员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贴,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见习期间满,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

融入

构建“15分钟青年社交圈”

每1.5km布局一个青年之家

在成都工作生活,不仅能享受优越的创新创业就业环境,还能收获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体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轻人能够感知这座城市的魅力,认同这座城市的文化。

而如今,成都还在进一步加大力度为来蓉的年轻人增进城市融入。据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陈斗月介绍,成都正在针对青年虚拟社交泛化的现状,构建“15分钟青年社交圈”,让青年社交从线上“键对键”,实现到线下“面对面”的转变。

▲蓉漂咖啡馆

“为了构建‘15分钟青年社交圈’,我们推进‘青年之家’全域布局,按照1.5km布局一个青年之家的密度,建设青年之家旗舰店、社区店、共营店三类服务体系。”她举例说:“比如在软件园C区,就有团市委牵头领办的青年之家一号旗舰店”。

在软件园附近的IN99等商业综合体中,还有像科技潮流运动馆、美学茶空间等青年之家共营店,覆盖了书店、咖啡店、运动空间等不同消费场景,为青年提供多元丰富的社交活动选择。

目前,成都已建成青年之家旗舰店24个,每周供应各类社交活动70余场。在青年聚集度高、社区综合体承载力强的社区,成都建设了青年之家社区店64个。为进一步加密并丰富青年社交空间,成都还动员符合青年消费习惯的市场主体共同建设了共营店628个,针对性策划青年社交活动。

▲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

此外,成都共建成青年之家720家,今年已开展社交活动2500余场。预计到2021年底,成都全市将建成青年之家1000个,全年将开展青年社交活动1万场。

当然,青年与城市的情感互动是双向的。志愿服务也是青年参与城市发展、增强城市融入、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路径。

据陈斗月介绍,为了让青年参与到城市发展、社区治理中来,成都建立了青年志愿服务线上枢纽平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可以实时采集志愿服务需求并发布项目,青年可以根据特长技能就近就便“一键”报名参与志愿服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壮大多元参与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陈斗月说,预计2021年底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突破100万,分类组建100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全年青年贡献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万小时。(记者 王垚)

相关报道

©2020 四川发布 版权所有 转载须经授权